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8-01-26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孔杏格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孔杏格

2014年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地位。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是什么关系?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可见,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新的价值观。这将促使课程改革更加聚焦于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能让每一个个体在适应社会化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其个人价值,也能让学生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其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培养属于整体性教育目标,与学科课程教学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为素养而教,用学科育人,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之中。不管哪门学科,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只有清楚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思想不突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明晰学科的本质,以学科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积极挖掘学科本质的魅力。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影响和对新课程改革研究的不充分,一些教师教学设计学科思想不突出,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中,只强调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不脱离教材主题”、课堂内容设计“恰如其分”;只强调章节知识的准确传授,不注重知识背后的学科内涵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只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不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引领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参与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师生合作方式,学生仍然是配角;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要设法创设学习情境、巧妙提问等等,引领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学生依旧是被动地听讲。以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教师如何教得好,成就的是教师;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重在知识的学习和记录,忽视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设置典型情境,提倡小组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活动的效度,并及时捕捉并合理应用“生成性课堂资源”。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最终触类旁通,掌握了问题的有效方法,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学生自我评价环节被忽视。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及时对教学的各环节设置进行调整,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后续学习水准”。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当堂反应、当堂检查和教师的“直觉印象”,更重要的是由学生作自我评价和调控。教学设计中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作出综合评价,目的在于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分别存在哪些优缺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学”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专业素养,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品质,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学习体验,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自我矫正;唯如此,教学评价才能发挥全面调节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

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入手,强化学科思想。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所剩下来的东西”无疑就是学科思想。

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核心主线,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起源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学科思想指向,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体现学科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增强学科理解,在深度教学中落实学科实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落实学科思想,要求师生共同探讨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编者选取这一内容彰显了怎样的学科思想。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上升为“教育”,才能体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从学情分析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该是授学生以“渔”。

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分析学生的能力基础。只有把学情分析透彻,准确预测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才能正确达成课堂预期,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找到解决实质问题的最优策略。学情分析越完备,课堂生成度就会越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度也会越高;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学情分析中要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同时,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各有所得。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关键在于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认真研究、细心观察,运用恰当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到达“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在“质疑”和“挑战”中提高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实验和操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关注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监控教学效果。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非常独特的,无人能够替代。学生的知识体系、课程意识、学科思想是在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在这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感悟,这是学习动机内驱力的体现,也是学生潜能的最大释放。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教育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发现差距、自我调整。学生自我评价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全面客观地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