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影子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机制探索
2018-01-26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毅玮张云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博阳
■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毅玮 张云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博阳
“影子教师”培训又称“跟岗培训”或“贴身培训”,它是国培计划中“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一种具体培训方式。“影子教师”培训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安排参训教师到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充当优秀教师的“影子”,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与“带教导师”如影随形般地交流学习。因此,当与“带教导师”(专家教师,一般是专业能力素养高于参训教师的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对应称谓时,参训教师又被称作“影子教师”。
因此,与其他教师培训方式“一对多”(即一名培训教师同时对多名参训教师开展指导)相比较,“影子教师”培训实现了教师培训中的“一对一”,即根据“影子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个性化培训。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影子教师”培训也存在着培训内容表层化、培训方式形式化、培训过程过场化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建立“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发展共同体,才能使“影子教师”培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树立“共赢”理念
所谓“共赢”理念是指在“影子教师”培训中,“带教导师”和“影子教师”客观上都能得到发展。一方面,“影子教师”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带教导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洞察了他们教学行为所蕴含的理念和原则,帮助自己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同时,“带教导师”的高尚师德与教育智慧,也有助于“影子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坚定的职业信念;另外,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带教导师”也许知道如何达到或创造各种条件实现教学目标,但没有注意到或不能够给予自己的行动所依据的规则、原理一个清晰的解释和说明,“影子教师”培训中的“带教导师”在带教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总结、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助于“带教导师”本身的理性实践,把他们在特定领域的缄默知识变成明确而理性的普遍知识,进而促进他们不断追求教学的卓越。
强化“影子教师”的需求调研
一方面,“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办公室可以委派培训专家团队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去,通过多种途径,例如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学校对于培训的需求,包括培训的模块划分、培训的预设效果、培训的组织形式等;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培训网络论坛,不管是教师、学生,或者是家长,都可以发表自己对于教师培训的看法及意见,反馈自己对于培训的需求,便于项目组织部门掌握参训教师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培训需求政策。其次,对于各市县的教师培训,教育局及各地的教研员深入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观课等形式,了解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加以改进的方面,再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方案。
提高培训管理的效度
严把“带教导师”的质量关,适当提高“草根专家”的比例。根据教育部“国培计划”的要求,现有的“影子教师”培训一般是安排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由于城乡文化、教育环境、学生发展水平的差距,往往会出现培训内容“城市化”“前沿化”,与农村现实情况相脱节。例如,城市中小学开展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幼儿园的高瞻课程理论、课题研究……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未必适合农村教育实际。因此,“带教导师”不仅有城区教师,还应该有符合当地教育特色的专家“草根专家”。由于这些“草根专家”与“影子教师”都坚守着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也就有着相似的经历。如此,既有利于“草根专家”了解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也便于“影子教师”对这些专家产生亲近感,消除心理隔膜,提高培训效率。
建立“影子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必要的人力与物力建设一个包含所有在编教师的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将其分为校长培训信息、骨干教师培训信息、一般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等不同类别的教师信息资源库。这个平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教龄等;第二,记录该教师参加的所有层次的在职培训时间及其内容。借助信息管理平台管理部门可有效监控和选拔符合培训条件的学员参与到“影子教师”培训计划。
打破教师终身制度,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可以尝试将注册认证周期定为3年,通过教师在这一阶段参加过哪些层次的专业培训、是否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培训是否有助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等,判定该教师是否要重新进行资格认证,倘若没有达到相应要求,他将失去重新认证的机会。此外,可以实行学分制度。对于那些在规定时段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主管部门应该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后者给予相应的处罚;而对于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则要进行相应的奖励,要么是物质上的,要么在评优评先上有所侧重。处罚也好,奖励也罢,都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促使其自觉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影子教师”可以跟随“带教导师”参与到同学科或者年级组的交流、互动中。应该让学员深入到实习学校中去,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学习,更能提高培训的效果。二是远程培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将教师培训的内容放到上面,共同分享成果,当教师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可以登录网络,进行咨询。远程培训资源不应只局限在授课的时间阶段,应该可以随时随地供学员参考、分享、下载,以便他们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假期时间进行学习。
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培训工作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各省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办公室可以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将部分培训权限下放给各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自己的培训模块后,制定出详细、科学的培训方案,等到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审查后再上报主管部门。在最终的总结环节,对于表现突出的教育行政部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办公室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则取消其当年的评优资格。
教师培训机构对“影子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影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度、贡献度都应给予一定的评价,例如成立学习小组,对每个人的发言及参与情况进行记录,促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对于表现较为优秀的教师,可以将其转换成临时“培训师”,将自己的培训收获通过演讲的形式,传达给其他教师;培训完成后,将教师的参与情况及时反馈给送培单位,组织评选优秀学员。
学校对“影子教师”的激励机制。当前“影子教师”培训最主要的矛盾是工学矛盾。面对沉重的教学任务和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导师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影子学员”的指导中,学员此时恰巧成为了分担教师工作的人员,帮助导师处理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而在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提高收获不大。因此,“影子教师”参训期间,学校可以从高等师范院校聘请一些实习生,来暂时填补学校教师的空缺。另外,提高培训证书的认可度。将“影子教师”培训证书作为学校评优、评职称的硬件,对参训教师给予生活等各方面的补助,如报销科研经费。最后,为“影子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促使他们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如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研究资料等,来展示自己的成绩,反映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历程,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国培‘影子教师’培训为平台”(课题编号:HB12JY07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