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风遗材再利用的艺术创作分析
——以厦门“莫兰蒂”台风遗材利用为例

2018-01-26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艺术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莫兰蒂艺术创作厦门

□厉 犇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一、厦门的气候条件和主要行道树种类

厦门,一个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但也是一个被台风频频光顾的城市。2004年出版的《厦门市志》将厦门气候概括为:“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灾害性天气,是全国著名的大风区之一。” 这里所说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指台风及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而内部出版的《厦门港志》中称:“(厦门)每年5~10月为台风(热带风暴,下同)季节,7~9月为盛季[1]。

在这样一个全年光照充足的城市里,行道树的选择历来都以冠大荫浓、树形笔直整齐为首要条件:大叶榕、小叶榕、火焰木、大花紫薇、洋紫荆等。这些树种的特点是枝干粗大,高且枝条繁多。当台风来临时,这些高大的绿色植物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二、台风后“绿色垃圾”的处理方式

台风过境时的大风、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对厦门的行道树是致命的,因此,每次台风后都要产生大量的“绿色垃圾”。2016年9月15日,在厦门翔安登陆的全球最强台风“莫兰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闽南地区最强的台风。这次台风让厦门9成以上的行道树被摧毁,市政园林局副局长王伟军心痛地说:“对于厦门的绿化,这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多年心血毁于一旦[2]。”

“莫兰蒂”后,厦门市市政部门以最快的速度来处理大量的“绿色垃圾”。一部分细小的残枝落叶被送往专门的枝条粉碎处理厂做简单粉碎后,运往别处沤制成绿化肥料。余下的相当一部分是大型树干,虽然市政部门考虑交由相关企业改制成胶合板等环保制品,以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但是暂时存储这些废弃树干既占地方又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时间[3]。然而,这次“莫兰蒂”对厦门人民的打击却激发了全民的创作激情,纷纷行动起来,从老到少,拿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让这个城市变得更有趣和美丽。

三、台风遗材的艺术创作分析

遗材艺术创作的主要材料是被台风摧毁的各种绿色植物的枯枝断木,虽然都是废弃的树木枝干,但是在不同人的手里,就变成了不同的艺术品或工艺品,甚至是带有观赏性和纪念意义的实用物品。

(一)孩子们对台风遗材的再利用

例如,海沧区4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自发以灾后废弃的树木、瓦片等物品为材料,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富有创意、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如木雕、木质玩具、木桩画等。一共制作了约5000件雕塑、桌椅、玩具,以纪念厦门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事迹[4]。

(二)大学生对台风遗材的再利用

相比孩子们无拘无束的艺术创作行为,大学生对台风遗材的再利用显得比较深思熟虑,更具有艺术性。2017年8月,在厦门植物园的百花厅举办了“木色新图,鹭岛涅 ——莫兰蒂的记忆”灾后遗材创意展。参加此次展览的是“植物园杯”筑景景观设计大赛的作品。大赛从山林景致、文化特色、造型艺术和环保理念出发,要求选材全部是台风中被损毁的残枝断木,不能改变材料的性状,也不能使用非环保的附加材料,作品最好还能具有可再生性。如此诸多的约束条件却并没有遏制学子们的创作激情,每一件参展作品都围绕着“莫兰蒂”的发生时间,造成的影响为主要线索来进行艺术创作,突出材料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即原木之美,力图用简洁而优美的造型展示给人们一个具有观赏性和启示意义的作品。这次的展览让人们看到枯枝是如何涅槃重生,又是如何将艺术和灾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下用几个作品为例来说明。

1.作品《木色新图》

《木色新图》采用灾后较直挺的树干,粗细不等,在其上设置交错、高度不一的长条插槽,时密时疏,时左时右,时宽时窄,人们可将书籍从不同方向插入插槽,既是摆设也是书架。“木色”两个字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原木本色来做出一个全新的实用艺术品,而“新图”则是让观众看到插在原木上的书籍就像树枝上发出的新枝,从中体会到被废弃的生命依旧可以焕发新生,疾风骤雨后的重生显现出生命是无比的顽强。

2.作品《记忆》

《记忆》是由10多个木质“时钟”构成的。这些时钟的“表盘”是树桩,“表针”是枝杈,按照台风登陆的时间节点给每个表盘依次赋予“寂静、登陆、呼啸、黑暗、救援、曙光、离开、重建、新生”的意义。作者通过这组静寂不动的木钟来记录“莫兰蒂”登陆厦门前后的重要事件。虽然材料只是简单加工,作品造型也是相对写实,但是每一个表盘、表针都是从断枝中千挑万选出来的,目的就是勾起每一个观看作品的观众有关“莫兰蒂”的记忆。作品的造型、工艺制作都不算复杂,但是意义却很深远,这样的艺术创作才是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3.作品《木春——天际》

展厅中另一组大型名为《木春——天际》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创作者利用粗细、长短不一的断木一字并列排开,在展览空间中模拟了厦门的城市天际线,高矮错落的树干仿佛厦门海边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树木倒了,城市还在,人还在!作品虽然只是简单地将挑选出的木头有序地堆放在一起,并且完全没有再做任何改造,但是木头的本质在人的思维中被创作者巧妙地置换成钢筋水泥,赋予了断木新的意义,让人遐想无限。

4.作品《木境·意趣》

作品《木境·意趣》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现有的空间和环境出发,将断木锯成高低不同的断木桩,与植物园百花厅前假槟榔广场的现状树结合,同时在一部分断木桩上镶嵌不锈钢镜面,用来反射天空和树冠的倒影。高大的假槟榔树被底部错落有致的断木桩连接起来,在烈日炎炎下为行人提供了一个休憩庇荫的场所,同时镜面功能也增添了人和环境的互动趣味。另一部分的作品则是装饰在百花厅游廊的侧面墙上,纤细的树枝模拟藤蔓的生长顺着优美的曲线蜿蜒攀爬在墙面上,小小的断木圆片点缀其中,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娇艳花朵。路过的人们穿过游廊时被这一整面墙的木质藤蔓打动,纷纷驻足留影。两部分作品在不改变材料本身属性的情况下,让未经深加工的遗材展现其可用于装饰的特性,艺术和实用并不冲突,如果使用恰当,反而可以相得益彰。

5.作品《木质轮回》

《木质轮回》是百花厅前最令人瞩目,也是此次展览中最大的一组作品。这个作品外形酷似一棵倒伏在地的“树木”,仔细看时又觉得仿佛是一片巨大的“树叶”侧卧于地面。整个作品长达9.15米、高3米多,使用台风遗材约3立方米,由数百根断木按照设计堆叠完成。

笔者在设计这个作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此次台风中,厦门树木损毁严重,何种艺术形式能让这些树木在不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既新鲜又不陌生,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景点供人们参观欣赏。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在进行艺术构思时,仍然选择了树的原型来创作,通过用废弃的树枝再次还原树的造型。废弃的枯枝断木再次被做成“树”,寓意着这些断木仍然以“树”的形式存在着,它们的生命在这个作品中得以涅槃重生。“树”中的树干使用较粗的断枝来表达,树叶则利用横放的断枝横截面来体现。这样的造型设计和原料的使用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整棵树的尺寸是按照“莫兰蒂”光临厦门的时间点来设定的。9月15日对应9.15米长,并且是以倒伏在地的形式再现这场台风对厦门的影响。因为选材全是断枝,为了体现环保理念,就没有再对材料做任何的处理,如通常的刷漆等行为。这样的设计有两个考虑:一是可以在这棵“树”上通过撒草种和花种等方式来使“树”上长满植物,待到春花烂漫时,这棵“树”也就真正重生了;二是因为没有对材料做任何的防腐措施,这棵“树”会随着时间慢慢腐烂,融入大地,最终成为周边植物的养料。这棵“树”从设计、制作、完成再到消融,正好体现了树木经历台风后的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四、台风遗材艺术创作中的借鉴经验

总结以上5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创作的出发点都是以纪念台风为主,贴近百姓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这5组作品有的侧重其实用功能,有的则强调其美感和趣味性,更有作品两者皆有;在遗材的使用上,这些作品都做到了环保绿色,可再循环。

结 语

总之,我们在遗材的使用中尽量多考虑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艺术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几种关系和谐并存了,这件作品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才能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猜你喜欢

莫兰蒂艺术创作厦门
厦门正新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偶”遇厦门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