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罗中立手稿展讲座纪实

2018-01-26余思颖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手稿艺术创作院长

□余思颖 四川美术学院

著名艺术家罗中立手稿展讲座见证了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变迁;演绎了艺术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及认识的升华和对艺术不辍的追求;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艺术家浓浓的眷注和栽培之情。笔者全程参加了这次讲座,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油画《父亲》见证了改革开放

提到罗中立,自然不能不提他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父亲》。

罗中立笑称,其实1977年自己考川美时,想报考国画专业,因为他原来很喜欢连环画,画过《四十二根导火绳》《水浒故事》《智取生辰纲》等,但由于当时国画专业不招生,他只好报考了油画专业。

主持人问:“为什么要把手稿中间的人头部分框起来,我想框起来可能对后来《父亲》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吧?”

罗院长:“你说的框起来确实决定了《父亲》最后的产生。当时参加全国美展要有一个大的主题,其实当时没想到要获奖,能够参展都已经是一个奢望了,我选择了农民,因为我觉得农民是当时我国的群体代表符号,也是国家的脊梁。

“第一幅稿子画的是守粪的人。那个年代是没有家庭卫生间的,我家住在沙坪坝小龙坎,几百家人用公共厕所,农民之间会抢粪,每个厕所都有农民24小时住在那守粪。我亲眼目睹过农民用扁担、粪瓢大打出手的混战场面。我曾经画过一些草图以记录农民生活的真实与艰辛,没有那段历史背景的人无法想象。第二稿画的时候有了粮食,农民辛苦劳作、对国家的贡献要通过丰收的粮食体现出来。但我觉得岁月的沧桑、生活的境遇浓缩于肖像更好,所以框出来一个侧面人头,后来对侧面不满意,把它变成了正面,这一框基本就决定了后来《父亲》肖像式结构的出现。”

二、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主持人问:“罗院长,现在您退休了是否就意味着颐养天年?”

罗院长:“年轻时我其实很喜欢玩,用重庆话讲就是一个‘耍娃儿’。对我来讲,没有烟酒,没有麻将,就喜欢到山里面去玩。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和艺术创作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我当川美院长17年,成为川美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现在一回想就觉得不可思议,人生很多事情是不能预料的。但我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从来没有因为一些不能预料而停息。在任院长期间,会少画一点画,没有成段的时间搞创作,就利用碎片时间画手稿。其实画手稿,就像唱歌的人吊嗓子,学体育的人活动筋骨一样,至关重要。卸任之后我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了,希望自己回到原有的状态,希望我的图像能够保持原有的清晰,艺术创作没有退休之说。”

三、青年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未来

主持人问:“罗院长,您一直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推动了川美艺术家的驻留计划,那么您对年轻人和年轻艺术家有什么期许?”

罗院长:“办学其实就一个主题,主题是什么?就是要出作品,要出艺术作品就需要人才,这是艺术创作的根基。我们都知道好苗子是有限的,一些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不得不离开学校面对生活现实,本来非常好的艺术状态不得不消减甚至终止,这是非常可惜的。我在黄桷坪老校区做了个工作空间——坦克仓库,就是想把优秀的学生留一下,留几年,再往上送几层,培养他们独立的艺术创作能力。当他们离开坦克仓库,离开黄桷坪的时候,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想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院长把学生宿舍分给大家做工作室,就因为这么几个平方米的工作室,成就了四川美术学院那一批跨时代的改写美术史的艺术家。所以在我当院长期间,把工作室看成一个办学的标配。新校区建设时,我们建设了5万30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空间,拥有357个工作室的虎溪公社被誉为‘国内最大的画家村’,而这357个工作室有相当一部分是留给青年艺术家使用的,也是专门扶持的艺术空间。办学校就如同打造一个酒窖,酒窖好了,风水好了,材料好了,酒自然就好起来了,这也是我对年轻人的一个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走出充实的艺术理想行程。”

主持人问:“罗院长,过了这么多年,您还保留着这些手稿。这些手稿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罗院长:“手稿是创作者一生中一种重要的建设,也是成长过程的一种剪辑,还是一种可见的进步,从社会到个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周遭一些熟人熟事新的理解和认识的升华。至于绘画节奏,会有精力和时间上的一些分配,可能一段时间会有很多一瞬间,会有很多零星手稿,而把这些手稿保留下来,艺术创作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猜你喜欢

手稿艺术创作院长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作家手稿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