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自传散文的育人价值

2018-01-25赵淑云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莎莉文凯勒海伦

赵淑云

无论什么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及反思都是必需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促使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通过反思、思考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在后面加以改进、完善。本文以《再塑生命的人》这篇享誉世界的文章为例,详细阐述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过程。

《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是一篇自传性散文。了解海伦·凯勒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残疾作家,视觉和听觉上都有障碍,但她身残志坚,一生都在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奋斗。除了作家身份外,她还是慈善家、教育家,而且精通世界五国语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因此,重视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课前备课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课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这类课文应该让学生向中外优秀人物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教好这篇课文,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静静地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主人公精神的伟大。但是,阅读要带着问题去读,应该提前跟学生讲好,在读的过程中问自己“读到了什么、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这些问题应该是可以思考清楚的。同时,养成这种默读、思考的习惯,对理解课文非常有帮助,这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留下的问题要保证难易适度,太难或者太简单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设计,但真正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体,只有解放和发展学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水”,才能够解决学生“游泳”的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如果这扇窗户被关闭了,心灵还能接触到光明吗?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给了人们答案:如果人生其中一扇窗户关闭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去打开另一扇窗户,让心灵通向光明。在海伦·凯勒的心里,对她开启了命运之窗的应该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在这篇自传式的散文中处处都流露出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与其说是海伦的心灵之窗是莎莉文老师开启的,不如说这扇窗户是用两人的爱共同开启的,所以才会产生后面的“奇迹”。海伦虽然是盲人,但她的内心能够“看”到田野、山花;虽然失聪,但她能够“听”到树叶响的声音;虽然她无法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爱的诠释,但她可以用心灵感受到。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含:第一,对人物的背景和经历了解清楚,这在课前的阅读已经做到;第二,让学生体会到莎莉文老师教学的艰辛过程及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锻炼其交际能力;第四,通过对本文“爱”的主旨思想的理解,增进师生情感。

2.教学重点和预设

本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爱”的含义。教学预设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也就是提前设置好游戏,具体设置为:前后桌学生做猜字谜的游戏,其中一名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爱”,另一学生在闭上眼睛学生的手心写出这个字让他猜。在告知游戏结果后,对这个游戏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3.教学过程

教学采用让学生表演《再塑造生命的人》中具体角色的方式进行。

(1)简单介绍主要人物角色

选取甲、乙两位同学。假设甲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大病一场,变成了一个聋哑人。在这种情况下,甲同学该怎么样去生活、学习,其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甲同学闭上眼睛进入角色)乙同学因为意外失去了绝大部分视力,看实物都是模糊状态,经过反复治疗恢复了一部分视力,并且顺利从盲人学校毕业。现在给乙同学一个任务,让他去充当甲的家庭老师,应该怎么做?

(2)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1~5段,思考老师提出的如下问题:

第一,海伦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第二,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三,莎莉文老师在第一次见到海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这么做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教师在评讲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加入朗读指导,比如在读到“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时候可以适当加重语气,并对重点字词作解释。

在初步感知文章以后,应该深入探究文本。要思考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海伦从莎莉文那里学到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情绪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可以设置线索题,采用依照线索逐步分析的教学方法,得出答案。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还要注意对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如课文第11段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和快乐”,第39段中的“我感覺到正有无数的线条从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穿梭”。对这些语句要作重点分析,并且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

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比如文中说海伦能够听到树叶哗啦啦的声音,但海伦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她为什么能够听到树叶所发出的声音了?还比如“我当时无法理解的话”“在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里“理解”和“明白”的究竟是什么?这些都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

(3)对课堂效果的检验

对课堂效果的检验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学生是否理解了《再塑生命的人》的主题;第二,学生在听完这堂课后能够根据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以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写出课后心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是其基本职责,而如何上好一堂“有血有肉”的课则需要花很大的气力去做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开动脑筋,用别开生面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述《再塑生命的人》设计,教师先是让学生静静地阅读两遍课文。因为这篇课文融入了很深的情感,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品味,可以在其脑海中定下基调,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在课前布置了阅读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读完两遍以后对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所以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扮演海伦·凯勒的学生在失明状态下去感受爱。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就是“爱”,另外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紧接着是让学生快速阅读,在这个过程同样提出了与课文中心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文中描写精彩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对一些重点词语、语句进行解读,让学生加深印象。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对文中几处从表面看矛盾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写,从而发散学生思维,同时还能与学生融为一体。

短短的一堂课下来,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效果的检验,虽然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远远没有达到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师生情谊。因为时间相对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也无法对每个人的思考进行点拨。笔者认识到,如果教学太过于重视形式而不立足于课文内容,则教学也是有形无实。因此,笔者也想尝试着采用传统模式来进行教学,虽然课堂气氛少了一些活跃,但学生对待问题会更加认真,思考也会更加深入,只是模式比较老套,课堂气氛并不算好。因此,务必要认真思考怎么才能讲一堂“有血有肉”的课。

首先,教学要选择恰当的形式。虽然采用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可以瞬间活跃课堂气氛,一下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觉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老师也是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这样会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高涨。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的讨论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那课堂就失去了传授知识的作用,真成有名无实了。作为一名教师,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课本中挖掘更多的知识,从课本中寻求更多的资源。当然,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将文本中的亮点找到,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课文的内容。如果能够在立足于挖掘课本的基础之上再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那才是一堂“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课。

其次,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懂得取舍,懂得抓住教学重点,这一点对于内容较多的课文尤其重要。《再塑生命的人》全篇长达4000余字,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果从头到尾都要梳理,很难在一堂课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所以要学会取舍,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对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锁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高。其实,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将文中内容讲全、讲深。虽然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爱”的主旨,但如果直接讲“爱”,缺少前面对情感的铺垫,怎么可以直接上升到爱呢?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也是在交流中先建立感情后才有爱的,而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很难做到情感交融,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上好这堂课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从教师做起,一名走上讲台的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还必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给学生上一堂好课,学生才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猜你喜欢

莎莉文凯勒海伦
心别失去方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作家死亡之谜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