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2018-01-25常学智
摘 要:要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口算能力、书写习惯、情感态度、口算方法、审题习惯、检验习惯、数感等方面抓起。
关键词:低年级;计算;数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既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一、 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估算意识不强等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广泛普及,数学计算中多数人最常用的基础知识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二、 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算理不明,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经调查分析统计,有许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没有去弄懂计算公式的原理或者简单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单靠死记硬背公式来计算,因此,常常出现对公式的误用,(不明算理)导致计算出错。比如:在九九乘法表中,学生常会出现“四八三十六”“七八六十五”等低级的错误,原因是学生通过机械式的背诵,没有真正理解“四八三十二”是由四个八相加得到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容易犯错。
第二,轻视口算,没能合理利用口算的简便
实践教学中发现,近几年学生的口算能力越来越差,每次练习中遇到口算题目,学生总会错一道两道,究其原因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学生忽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认为口算易学、好学,不明白口算的用处,认为口算训练费时,把口算训练当笔算来完成。
第三,计算大意,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做题过程中,绝大一部分学生出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体现在: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能够做到认真审题,或者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等。比如:学生在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计算中,“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就退一”,学生常常就忘了退一,结果造成计算错误。又如:在68+9竖式计算中,学生容易把6和9对齐,而不是把8对齐。这些大意的计算过程,都是造成计算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二)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对计算教学内容整体的把握度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师资的欠缺,大部分数学教师常年坚守一个学年段,只了解所教学段的教学内容,不太清楚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又与哪些内容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结果造成一些知识、技能上的遗漏和偏差,长期下去,量变导致质变——学困生无路可走。
其次,教师用着旧方法教着新教材——轻视算理,盲目练习。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认为无须过多讲解算理,多做几道题就行了,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遇到变式练习时,不知所措。
三、 学生有效计算的策略
(一)
小学数学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各年级段之间知识的紧密联系。具体做到:变“轻计算过程”为“重计算过程”;变“老师掌控”为“老师指导”;变“灌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接受知识”为“注重探究知识”。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探究性很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二)
计算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一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大多数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9加3”,出示共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瓶酸奶,盒子的外面有3瓶酸奶。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瓶酸奶,只要把盒子外面的3瓶酸奶,拿出一瓶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个整十数10瓶,盒子外面的酸奶由于拿走1瓶,还剩下2瓶,即把3分为1和2。进而让学生说出9瓶和1瓶凑成10瓶,10瓶再加剩下来的2瓶就是12瓶,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3=12。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4”“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为计算教学做好铺垫。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的特点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口算教学时也应注重算理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上课一开始出示16-9=( ),问:“16减9等于几呢?”学生抢着回答:“等于7。”我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有学生说:“因为9+7=16,所以16-9=7”,我马上表扬:“说得真好,这种方法就叫‘做减法想加法”。我又进一步引导:“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他的办法来做这道题呢?”这时学生马上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积极动脑筋。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0-9=1,再算1+6=7。”另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6-6=10,再算10-3=7。”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思路活了,大家争相发言,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不同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想法说一说口算过程。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激活了,口算速度也提高了,为计算教学埋下伏笔。
(四)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具体培养方法有:1. 计算时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2. 计算时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3. 计算时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4.
计算时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因此,教师对低段学生的计算教学采取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还要教给学生灵活多样地进行验算和估算的方法,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加强训练,并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促使农村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昊.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J].新教育,2010(12).
[2]朱瑛.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作者簡介:
常学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松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