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18-01-25魏晓芸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魏晓芸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47—01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1)过分溺爱。有的家长一味地纵容孩子、迁就孩子,知道孩子错了也不去纠正,对孩子千依百顺,深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放松了教育,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这类孩子学习不刻苦、不坚持,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劝告,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督促,长此以往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困生。(2)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村的许多家长教育观念滞后,认为孩子送去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回家后不管不问,即使问了也是简单的“作业完成了吗”、“考试了吗”、“考了多少”、“班级多少名”……还有些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稍不顺心,孩子便成了出气筒,不是拳打就是脚踢,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话再也不敢向他们倾诉,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让孩子变得孤僻、自卑、暴躁。

2. 学校因素。(1)语文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忽视知识、能力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成为学困生。(2)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过高的要求加快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学困生的产生。(3)作业设计不合理,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作业有效率极低,不足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 自身因素。(1)智力因素。部分学困生的确在智力方面不如其他孩子,同样的练习作业,一般孩子十分钟完成,而他们却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同样的新授内容,一般孩子通过预习和在老师的精講点拨下很快就豁然开朗,而他们却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一句简单的话语,他们却半天说不清楚。刚开始时,老师还满怀信心,充满耐心地教导,时间久了,就听之任之,使其成为学困生。(2)学生基础差。由于起始阶段某种原因致使一个知识点没跟上,又没有及时补救,日积月累,越来越差。我班阅读能力低下的几个学困生很多都是一年级时汉语拼音没有学好,影响到了识字量,给阅读带来了困难,进入中高年级习作水平更是一落千丈,此时再想补救难度可想而知。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 激发兴趣,树立信心。语文教学应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绪,遇到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不妨让学困生来回答,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鼓励;回答错了,老师也不要忙于批评他们,围绕学困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答案,这样,使学困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使学困生有机会得到理想的分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转变他们消极的情绪,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也是可以学好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 改进教学方法。(1)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要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可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语文的厌学态度,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我们应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其中包括: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如何观察、记忆、比较、归纳;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制订计划、谋划问题的解题思路等,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 加强家校交流。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如经常召开家长会、教师对家长进行家访等方式。这样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应该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育。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