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现当代版画艺术探究

2018-01-25贾成良黄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探究

贾成良 黄亮

摘 要:江苏省是中国版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到了明清时期南京市一度成为版画制作中心。1949年解放后中国进入现当代时期,江苏版画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并结出累累硕果:从五六十年代水印版画的兴起,到八十年代达其巅峰状态,随后是九十年代的辉煌与调整,直至新世纪的重新定位与多元探索。一路看来可以发现,正是扎根于本民族的审美情感和趣味追求,加上对外来优秀成果的吸收,并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转化和创新,才是江苏版画兴盛的原动力所在。

关键词:现当代;探究;江苏版画

自中国版画艺术诞生伊始,江苏省就是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到了明清时期,南京市曾一度越为全国版画的制作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因鲁迅先生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大力倡导,从而使得中国的创作性木刻版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江苏版画绝对是积极的響应者和受益者。在随后的战争年代,因为非常符合革命的实际需要,沈柔坚、亚明、杨涵、吴俊发、张新予等先后投身木刻创作,使得这一画种又一次获得了较大的普及和发展。至此,悠久的文脉加上优秀的革命传统,为建国后江苏版画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花怒放”——五六十年代的

江苏水印版画的兴起

1949年后,江苏版画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到了五六十年代,江苏欣然崛起一种新型版画——水印木刻版画。这种版画是在传统木刻版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明代的十竹斋、清代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以及中国画传统水墨写意画的优势,又借鉴了欧洲、日本版画的特长,以及西方绘画中的明暗造型法,并将这些优良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会贯通,最终得以形成揉合水墨、金石与木刻为一体,熔国画写意与版画刀笔于一炉,充满韵味的独特版画风格。这是其他画种无法达到的境界,对于传统版画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

1963年“江苏水印木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中国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和版画界的一致赞誉,宣示了现代江苏水印画派的“出场”。 随之,现代江苏水印木刻与四川黑白木刻、黑龙江油印套色木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版画风格类型。而且江苏水印既与传统保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又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感。“在精神内涵上,他们以表现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不但佳作不断,而且造就了很多优秀的版画家,像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等。他们的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六十年代江苏版画的新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俊发(1927年生)的木刻艺术刀法雄健、墨韵淋漓、水色交融,代表作有《丰收图》《一片新绿》(图1)等。黄丕谟(1925-2015年)的作品多采用俯视性构图,画面水色淋漓,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喜雨江南》等。张新予(1932-2009年)旨在将生活之美进行诗性化的抒情处理,其作品从形象到色彩都十分简括,并且生动而富有意境,代表作有《夏》《太湖渔歌》等。朱琴葆(1934年生)用刀苍劲、画风严谨,代表作有《牵牛花》等。而且张新予与朱琴葆这对版画界的伉俪经常有合作作品问世,如《绿遍江南》。丁立松(1938年生)的作品具有宏大的气魄,造型厚实硬朗,而又不失婉约与巧妙。

二、“继往开来”——七八十年代水印版画的

巅峰状态

(一)中老年版画家的激情重燃

20世纪70年代末,60年代水印画派的主将们业已进入中老年。不过,重获新生的喜悦使他们再次拿起刻刀,点燃创作热情,致使江苏水印版画又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由于这一代版画家都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加上刻印技法越加纯熟精道、艺术语言日益完善、作品的题材不断扩大,早已超越狭隘的地域局限,造就了他们的作品在80年代前期更是趋于化境。总体来看,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之下的江苏水印版画在80年代到达其峰巅状态,同时已然出现了画家走向个性化创作道路的趋势。

这段时期吴俊发的水印版画创作已经从成熟登上了高峰,《人民的好总理》《茅山颂》等佳作不断。作品主题鲜明,构图严谨,刀法纵横,用色沉着,且着力于形象塑造和感情表达,意境深邃而博大。《人民的好总理》以雕塑般的造型和纪念碑式的形式感,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博大深沉的气质、儒雅潇洒的风采。《茅山颂》则以气势纵横的刀法刻画山石,类似水墨山水画中的“披麻皴”和“斧劈皴”法,极富力度美和金石味。山中云蒸霞蔚,顿生浩然之气,使人产生无尽的历史联想。黄丕谟的版画作品大部分以美丽的江南水乡为题材,与民族风格的融合,突出江南勤劳繁忙、气氛祥和的生活气息。《山高水长》《春风春水江南》(图2)等都是他带着感情观察、体验生活的艺术精品。张新予在80年代的代表作有《武夷山下》等。

(二)青年版画家的茁壮成长

此时的青年版画家李树勤(1942年生)的作品也在发生着潜在的变化,《小岛晴岚》和《山村雨雾》等作品都是这时的代表作。作品逐渐摆脱了版画传统的审美图式,注入了抽象构成、色块组合等现代绘画语言,并且将其对这些现代语言的探索和江南诗意的阐释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总之,他的作品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深厚品质。另外,杨明义(1943年生)的作品节奏轻盈流畅,于朴素之中透着灵动和秀美,代表作有《杭州西湖》等。可喜的是,这些青年版画家们在形式安排和风格追求上已经成熟。

三、“辉煌与超越”——九十年代的变革与调整

(一)中老年版画家在新时期的自我完善与超越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一辈的版画家在作品中不断跟进现代化的语言,逐步完善各自艺术语言个性化的提升。吴俊发豪迈壮阔的气势;黄丕谟对细腻情感的精准刻画(此时期的代表作《白云生处》和《春山晨曦》等);张新予、朱琴葆夫妇运用色彩构成原理,注重色块穿插组合后的新颖画面,颇具现代感;程勉以夸张变形的块状结构来表现力量之美,等等。他们代表了江苏水印版画的中坚力量,在新时期焕发出茁壮的艺术创造力。

中年版画家们也在使自己的艺术风格趋向完美,如李树勤的灵秀清润;翁承豪(1951年生)的旷远幽深;杨春华(1953年生)的典雅温婉、精巧(代表作有《窗口的花》系列,如图3);潘裕钰(1944年生)的民风与质朴。

(二)青年版画家的凸显

20世纪90年代,是现代江苏水印版画流派向当代江苏水印版画群体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江苏新生代版画家开始凸显力量,而且人才济济。较之前辈画家,他们在面对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更为积极;同时与其后辈们相比,他们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又深厚得多。如果说80年代的江苏版画大多偏向民族风情和画面形式规律的锤炼,那么到了90年代则转而强调个体生命的体验及对文化个性的发掘,江苏版画正在进行着从群体到个体的转变。杨春华、陈琦、王坚如、凌君武、顾志军、朱建辉的水印作品无不各具特色,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出现在中国版画界,他们是这群青年版画家中大胆变革的代表性画家。

陈琦(1963年生)是20世纪九十年代凸现的江苏最具成就的青年版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江苏水印版画的艺术语言,同时在较深的层面上扩展了水印版画只能局限于汲取中国水墨和现代主义美学原理的束缚,积极探索水印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当代表现力。他将情感体验深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开掘之中,并运用黑白灰多层次的套印组合,把微观世界的洁静、细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湛技艺使画面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作《明式家具》《琴》《佛印》《梦蝶》和《荷》等系列作品,均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观念切入的阐释和思考。《梦蝶》(图4)开创作了一种图式:远景中的山水象征着远古;近景的佛手代表着归宿和永恒;而身处中景的那只飘逸灵动的蝴蝶则代表着稍纵即逝的生命。在这里玩赏的乐趣和智慧的隐喻似乎已经消失,留给我们的是孤寂、凄美和时间的痕迹。其他的版画家也卓有建树,像凌君武(1962-2014年)的代表作《太湖石系列》将极富江南历史文化内涵的太湖石置于静穆幽远的氛围之中,悄然独立,耐人寻味;而顾志军(1961年生)的《谈古论今》则借传统民间版画场景与现代生活时空相混合错位的结构方式,营造出一种超常的情境,意味无穷。

(三)版画种类与语言的新鲜探索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文化转型,作品语言形态和视觉形式方面,由传统性、本土性向现代性、国际性转化。同时90年代的江苏版画,除了水印木刻仍居主流之外,其他版种也在逐渐被青年画家尝试,不时有新风格与新颖手法的产生。这中间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郑忠与刘波的丝网版画、魏华邦的石拓版画、王轶琼的铜版画、孙田成的砖刻版画、周兴的综合版画等等,可谓各具特色。此外,徐建、朱青、张天星、李亚琴等也是颇有潜力的后起之秀。

四、“世纪之变”——二十一世纪的新定位

与多元探索

2000年之后的江苏版画已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黑龙江、四川、江苏等几省鼎力的全国版画分配格局已经被打破。虽然就目前来看江苏版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还算明显,但其地域特色正在逐渐隐退。二是江苏版画的创作类型已经由以往的水印、木刻版画为主要特色,变成了多版种并存的局面,这无疑给画家带来了更多实验与拓展的机遇。造成这种局面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全国版画的开放与变革,必然对江苏年青版画家带来影响;第二点是地域版画的特点难以影响院校,如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江苏院校版画面貌与传统的江苏版画差异很大;第三点是外地的一些版画家带来了与江苏不同的风格样貌,如来自宁夏省版画院的陈超。

面对这种新的局面,江苏画家个人的发展该如何适时调整、自我革新,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件事。而对于整个江苏版画的发展来说,若想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继续享有版画大省的称谓,是需要做做大功课的。实际上,这些功课主要还需依靠年轻一代的版画家们来做。进一步来看,江苏当代版画在新时代的继续发轫还是有很多优势的。首先由于材料技术不断提供可能,版画不仅需要内部综合,更需要与其他艺术合作,许多新的观念、艺术语言和科技手段都将在版画中不断显现。其次是现在的年轻版画家们显然很适应这一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创作手段也涉及到很多领域。最后,时代环境的进步为当代版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主要是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发达,思想意识也更加深刻自由趋于国际化,艺术世界相互影响,可以被画家们利用的资源也极大地丰富了。

五、结语

现当代江苏版画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國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艺术效果及其所包含的精神魅力已然成为构造世界文化的一种特质。它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关照现代文化;既强调格调、创造意境,又表现韵味、追求完美。其中最能代表江苏版画特质的当属水印版画,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兴起至今六十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省的标志性版种,而且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到了二十一世纪面对版画的新时代定位和版种的多元探索,江苏版画也做出了有效的成绩,面对当前版画界的兴衰(比如当前江苏版画人才的缩减),江苏版画依然保有很强的发展实力。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传承文化思想时要充分体现出与时下历史环境的紧密结合,把握当代文化主体精神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审美特征,将传统文化带入当下的情景之中,并进行现实切换,再将审美价值提炼出来,最终转化成有个性的、具有精神深度的艺术作品,给人们以文化上的启示。这应是江苏版画在未来长足发展的较为可行的思路之一。

参考文献:

[1]马鸿增.江苏版画创作的新走向[J].书画艺术,1998,(12).

[2]徐开利.江苏版画当下的表现与建议[J].艺术百家,2010,(12).

猜你喜欢

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
Stolz定理及其应用探究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一类概率模型的探究与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