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表现特点之比较
2018-01-25温华明
温华明
摘 要: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文章从哲学观与绘画空间表现特点将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力图发现中西方艺术创造的规律,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表现特点;文化背景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中,促使艺术创造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增多,对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中西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方向。探讨中西方艺术创造规律,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融入创新元素及合理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分已然成一种艺术创新的重要措施。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
(一)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以其一以贯之的表现形式将人们折服,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比如,古代人们通过大胆想象和夸张变形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图案装饰在陶器上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只需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间存在的差异。西方风景画侧重于现实空间的模仿,而中国山水画以意境表现情感为主,给人以自由发挥而不受现实空间制约的感觉。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坚持遵循以线为主、以色彩为辅的原则,十分重视装饰感的表现形式,这一特点与西方风景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表现过程中,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形神、意境和气韵,注重山水画作品的审美体现。从中国绘画表现特点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發现中国绘画展现出的魅力,它承载了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绘画的这一特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空间表现中,中国绘画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刻意去追求现实空间再现或者将物象更为逼真地展现出来,而是侧重于画家的情感、精神及物象的内在神韵展现,不受现实空间的制约和束缚。在创作过程中,中国山水画家采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体内化方式,依托哲学思想构建绘画空间,将山水画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尤其重视意境的展现,就是将画家的思想情感寄托于描绘的图景中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一个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的特点,其审美特征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置身于图景中感悟画家的思想情感。从表面来看,儒道两家无论是在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甚至存在矛盾冲突,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儒道两家是一外一内,呈现互补的关系,完美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儒家思想侧重于修身养性,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修为的体现,也是提升修养的重要方式。道家的思想则是保持人的心灵节奏与世界万物的脉动一致,与儒家思想相比追求的是更高的层面,但最终都希望达到儒家的“成仁成圣”的思想境界。总之,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艺术逐渐趋于成熟,尤其体现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不难发现,西方绘画中画家都将“真实”作为美学追求,强调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将画面更加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因此,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们会重视研究物象的光线、明暗和色彩等,灵活运用手法和色彩提高画面视觉上的逼真效果。比如:达·芬奇的作品十分注重画面浮雕感,目的在于使画面更加真实、立体地呈现出来;雅各布·凡·雷斯达尔描绘的森林风景,其视觉效果可以与真实的大自然景色媲美,真实可信,呼之欲出。可见,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无论是人物、景色还是静物都追求视觉的效果。通过对形体、明暗、色彩以及透视原理等的研究,画家可以使物象自然、真实、立体地再现,其逼真程度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西方绘画艺术不断发展,其追求真实的表现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而且画面的逼真再现和立体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画家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在西方风景画中,作者在模仿现实空间的同时也会有一个与其相同的实在的空间幻想。画面中到处都是具体的形态,人物更加立体,即使是静态的物体呈现出来的也是真实地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风景更加真实,亦真亦幻。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表现特点的比较
(一)从哲学观角度比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就受到哲学形神论的影响。比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观点都是在传神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观点认为在绘画中画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再将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画家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到作品中。谢赫的“六法论”中,将“气韵生动”放在了首位,着重强调了“神韵”在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在具体绘画中就是将人物的精神风韵用一定手法表现出来。
无论是人物、山水亦或是花鸟绘画,中国画家并未采用再现现实空间的手法,而是侧重于展现近似乎平面的形象,通过一些笔法将情感和精神寄托于画面之中。 “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抒写胸中的逸气”,宗白华先生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空间表现特点。中国绘画就是利用抽象的笔墨和手法将画家的人格、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画家不断积累和总结了绘画法则,使中国绘画艺术的空间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惟妙惟肖。此外,在中国绘画中,画家尤其重视对“达意”的追求,这一思想受到中国哲学中“立象尽意”和“得意忘形”的影响,使中国传统绘画中更倾向于“芟繁就简”和“精而造疏”的手法,力图将画家的情感抒发出来,实现“达意”的目的。比如,欧阳修的 “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观点就是对我国传统绘画表现特点的最完美的解释。
一直以来,西方绘画都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西方画家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与世界之外存在,要用看和听才能感受,而且西方画家认为上帝才是世界和美的创造者,因此在绘画中对于美的表现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上帝靠拢。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也提出“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画家的艺术观念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特点和对美有不同认识的重要原因,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美学价值,同时创作理念也大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画家创作的态度。但是在绘画创造中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表现上也存在共同规律,也就是神圣的美学价值都是以外在形式存在的。因此,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除了形式美的展现外,还追求更高层次的“意韵”,用艺术作品将画家的精神和情感表现出来。
(二)从空间表现方面比较
1.焦点透视
在西方风景画中十分注重视觉效果的真实性,而焦点透视原理就是根据人们观看时的静态所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这样就可以使描绘的画面具有一定深度感,与其物理性相符,也更加真实。这一表现手法也是西方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原理最早是由意大利画家、雕塑家兼建筑家阿尔伯蒂提出的,由达·芬奇将这一原理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西方绘画视觉上的真实效果,且西方画家以此为基准不断研究焦点透视原理,开展三度空间的建构,力图从物理角度更为准确地把握现实空间。在几何学理论基础上,西方画家不断探究,又发现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和视觉透视等规律,对于提高西方风景画的真实立体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2.散点透视
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画家是在视线的流动中把握空间万象,并没有限制固定的位置,因此在空间表现上也侧重于表现画面的流动特点。而且通过对一些资料进行研究也发现,很多学者和艺术家对中国绘画中视点的“流动”特点的观点是一致的。以西方的焦点透视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属于散点透视。虽然这一说法的准确性还存在争议,但是它的确是通过与西方绘画表现特点的比较提出的。在中国山水画中,强调自由发挥,围绕着画家情感变化展开绘画。比如潘天寿的《雨霁图》,该图是以近景表现,布局上也十分巧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繁茂错节的松树,下方是石间青草和流水潺潺,并在狭口处汇聚成为一泓飞瀑,在画面远方树木林立。这一幅《雨霁图》生动地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景色,被称为传神之作。
3.从线条与色彩方面比较
中国绘画在不断积累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线”并在画家的手中成为抒写情感和胸怀的重要方式。在山水画中,画家用“线”将山石等的特性塑造出来,从而形成了形态迥异的“线”,而“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这也是中国画家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具有生命力的“线”的重要原因。而西方绘画中,画家将描绘对象当作“面”来理解,表面出的东西更容易理解,而且与中国山水画相比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山色基本是由“面”组成,给人以真实、立体的视觉效果。
在用色方面,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段以水墨居多,比如 “随类赋彩”,而且就色而言,还有“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水墨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而西方风景画创作都是以模仿自然为主,在用色方面也是围绕着自然色开展,追求真实的艺术。
三、结语
综上,笔者阐述了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从哲学观、空间表现以及色彩与线条这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表现特点,为中西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发扬和传承传统的艺术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J].学周刊,2017,(28).
[2]冯民生.论中国山水畫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表现特点[J].西北美术,2015,(2).
[3]冯民生.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生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宋涛.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表现比较的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