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的处理思考

2018-01-25高萍李昕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物处理中国画

高萍 李昕澍

摘 要:在中国画中有通过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巧妙处理来反映风土人情、展现社会面貌的传统。各类绘画题材中,在有限的平面内将不同的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融合到极致,这些手法和方式也应该为现代中国画创作所体认和应用,使极具时代风格的元素与画作的人物、背景形成有机的联合,从而展现中国画创作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人物;背景;处理

纵观我国绘画历史,各代画作对时代背景和地方特点的反映不可谓不重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云:“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可见画作中时代背景与人物关系不可分割。通过处理中国画中的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将人与背景的关系寄托在地域环境、社会发展、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也是中国画能够表现出当代人文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中国画中,正确地处理人物和背景的关系,是彰显整幅画魅力的关键因素。文章主要对在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的处理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中国画中人物与背景正确处理的必要性

(一)人物与背景的正确处理,使画面情节更加合理

“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对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题材,画面人物与背景的安排布陈应做到正确合理,这也能够让后人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虽说中国画讲究的并非西方的焦点透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也不一定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但它有自己的巧妙布局。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散见于画面每个角落,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没有明确的透视规律可循,但人物与背景的设置毫不违和,将北宋时期社会发展的繁荣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有意识的主观化处理,将富有时代样貌的街道、屋宇、桥梁作为背景,对动态各异的人物做正确处理不仅展现画者高超的技艺,更使画中情节生动、合理。

(二)人物与背景的正确处理,使画面更富诗意

画面主体人物需要背景的烘托才能完整表达画者的意图。所谓“画是有形诗”,诗意的表达需要对自然景物有所取舍并进行主观化的布局,如此才能达成人物与背景的完美融合,使画作更加富有诗意,进而提升观画者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柳溪闲憩图》这幅作品中,画中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树边倚座,老人面前是缓缓流淌的河水,河道旁的树长满了叶子,树枝上还有白鹭。这样的画作内容,人与景相映成辉,画幅虽小,却将“风来水面,心意惬快”的诗意表现得惟妙惟肖,不仅用背景烘托了画面人物的情感,同时还表达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觀画者深刻体会并与画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人物与背景的正确处理,使画面更具表现力

无论何种题材,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将人物与背景恰当地融合并呈现在画面中是每一位画家的追求,自然景物作为画面背景,不仅能够丰富画面内容,合理展现画面情节,还能够使画面更具表现力。比如,在《采薇图》中,作者将背景中的山石、树木、流水做了主观化的处理,将这些要素布置在一个开合有致的长卷中,布景有松紧的对比,也有远近的布陈,使人展卷一目了然后,再将视线透过主体人物而逐渐推向幽深的远方。这种主观化的处理方式烘托了一种氛围,将主体人物置于耐人寻味的情境中,从而达到表现人物高远情怀的目的,使画面更具艺术化的表现力。

二、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的处理方式

(一)运用留白的方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中国画中最空白的画面生成了最丰富的内容、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正如老子所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自然景物因为云、水、天的曼妙姿态,的确会让人有迷蒙甚至虚妄的感受,这种视觉幻象会触发画者诗意的想象和虚实相生的宇宙哲思,表现在画面中就是特有的留白。

如《寒江独钓图》整幅画面中间只有一叶扁舟,独一人坐于舟上垂钓,舟旁寥寥数笔勾勒微波,剩下的画面几乎就是空白,但我们却于这空白处看到了萧索寒荒的湖面,空疏淡泊的意境,令人思之不尽。这种留白建立在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上,需要对背景进行取舍、加工,有意识的夸张和重新布陈,使能调动观者情绪的因素加强,排除或取消干扰项,就有了疏与密、繁与简的对比,甚至做留白处理,更能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二)运用动静的对比,展现画面的节奏感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趣味使得中国画的空间氛围呈现出整体“静”的境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都可见大的空间充盈着静谧之气,构成画面的景物泰然自若,唯有点缀其间的点景人物或动物充满跳跃的生机。这些印象在宋人小品中最为常见,大背景的静谧和小人物的动势构成了一种寓静于动的鲜活画面,画面背景布陈由繁杂走向整一,规整的形式感使得画面更富节奏感。

如小品《柳塘呼犊》画幅背景整体呈现春风和煦的怡然状态,唯有画面人物和牛的动势相互呼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将春日的蓬勃生机跃然纸上,对背景空间的处理可以说是极具韵律感了。宗白华曾道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空间感觉,那是一种‘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这就要求在中国画创造中,若想在有限的平面中营造无限的空间氛围,并不需要单一地绘制实物景象才能实现,而是需要通过景物与人物关系的巧妙处理来达成。

三、正确处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客观真实的人物描绘和背景再现,是不能满足中国画的创作条件的,要在人物与背景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用背景烘托人物的神情样貌、情志状态,但这需要画者极具主观化的处理。因此,中国画创作中常用留白的方式将阻碍画面意境营造的景物去除,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主观化的处理更使画面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从而更符合中国画审美特征,给予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背景衬托人物形象,人物与背景相呼应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处理背景能更有效地衬托画面的主体人物。同时,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强烈对比关系,也能给观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如《历代帝王图》中一共绘制了十三位帝王与四十六位随从,画者采用了对比的绘画手法,将帝王与身边的随从的身材差异进行强烈的对比,用随从瘦小的身材衬托帝王的高大伟岸。同时作者还将每一位帝王的情绪、神态加以精心描绘,使每一位帝王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使每一位帝王的形象都十分突出。因此,在中国画中,使用对比的手法,对背景进行一定的主观化处理,将会使整幅画的主体人物更加突出。

如果,只运用对比的绘画手法不能将人物刻画得更加饱满,那么画者可以完善背景,用背景刻画重点,平衡整幅画作的和谐度。

(二)丰富画作内容,完善画作所表达的意境

创作中对背景的再造和刻画能更加丰富画作的内容,使画面更完善和成熟,使观画者在详实的空间、情节、景物中对画面进行解读,实现画面可游、可居的情境营造,给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国画对背景的再造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因为不必拘泥于焦点透视,空间布局可以因时、因情、因景而变化,最大程度地配合主体人物的表达。比如,在《韩熙载夜宴》中,画者通过绘制屏风将大环境创造性地分割为五个场景,从而省略了其他背景的参与,只是通过床榻、屏风等背景刻画来表现背景的内容和形式感,使观赏者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到宴会的全貌,利用连环画式的情境叙述方式结合人物的动作和眼神,就能顺畅显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人物与背景的创造性组合,也能够帮助画者完成意境的营造。意境中的“境”并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主观化了的景象。每一幅优秀的画作都是由人、物与背景的再造与协调产生的,这也离不开画者的生活经历与亲身感受。比如,现代作品《秋冥》中,何家英作为画者首先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冲突的印象:大面积的钴蓝天空就是一种主观化的背景处理方式,这平铺的钴蓝天空配合零落的金黄落叶,从而烘托画面主体人物悲伤的心理情境。画面背景的营造与人物心理境况相呼应,剔除了其它繁杂的场景,让观者在干净利落的色彩关系中体会画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作所设计的情境当中。假设背景如实描绘秋景的繁乱和嘈杂,或者不做那么主观大胆的平铺色块,则观者的视觉体验将会大打折扣,也就模糊了画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弱化了作品的意境。

(三)增加画面特有的韵律感

古今中国画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受、对宇宙的体认,这些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考。因此,在創作的过程中,画者需要使画面构思和景与物的构成呈现出一疏一密、一浓一淡、一虚一实的空间构成形态,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彰显中国画特有的空间意识。另外,借用传统图式作为背景也会凸显画面的趣味。比如,在《人物龙凤帛画》中,画者通过装饰性的背景来丰富画作内容,突出人物的形象,使画作更加富有韵律感。

因此,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进行有机、巧妙的处理,不仅有助于画者主体意识的表达,更使观者顺畅感受画面情境,从而有助于对画面的解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正确地处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是考察画作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不仅能够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形态,更能促进中国画创作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研究、探索正确处理人物与背景关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维.王摩诘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刘宇阳.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J].美与时代,2018,(4).

[6]郎绍君.关于中国画的几点认知[J].美术观察,2018,(1).

[7]刘旭光.百年中国的美感变迁——以中国画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8,(1).

猜你喜欢

人物处理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