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如何链接学生真实生活?

2018-01-25李小红武倩

中小学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学目标探究

李小红+武倩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应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等五方面着力,全面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具体包括制定走向生活的科学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从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出发呈现科学教育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方法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活动,强化科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建立科学教育共同体,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材料:完善“生活应用型”科学教育评价。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前科学概念:科学教育共同体: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年2月,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并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本文将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等方面,对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全方位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制定走向生活的科学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标准》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以分学段的方式细化了小学科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科学探究”总目标部分.要求学生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部分,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为学段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几点都体现了《标准》对科学课程目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高度重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作为科学教育源泉的生活却常常被排斥于科学教育之外,科学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仍有待加强。基于《标准》对科学教育走向生活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从近代以来“以科学教育促进技术进步、国家富强”的宏大口号.转向关注科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的作用,更加注重走向生活的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活中挖掘科学教育的具体化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深入了解并着力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将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引入课堂并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例如:教师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静电带来的麻烦为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静电产生的原理,并探究消除静电的方法。

第二,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分解科学教育的生活化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将小学低年龄段“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的目标,分解为“学生学会爱护身边的动、植物”和“养成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目标。

第三,改变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现象,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体现教育目标。例如:在植物主题的科学课上,教师不应只将对植物茎的种类、作用的识记作为教学目标,也应将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与环境保护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之中。通过走向生活的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呈现联系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课本已经在内容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不少教科书中这些所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往往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其中的相关性,其原因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方式不當。教科书中很多知识点的背景故事都是教材专家根据想要呈现的知识点虚构出来的,而非从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出发,因此很难使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也难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水和空气都很重要”中“水与动物”一节,旨在让学生得出“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我们应节约水、保护水”等观点。教材在本节开头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天,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格外高兴。新同学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围着他问这问那,大家尤其关心的是他家乡的常见动物。说起家乡的动物,新同学十分自豪,提笔画下了自家门前池塘里的动物。”教材使用的这个故事因其虚构性,以及对北方学生的适宜性不够等问题.很难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并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解决这种问题,教材和教师应该以学生生活中实际遇到并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呈现相应的知识点。如上述知识点的引入,可以改成:“同学们,请举例说说你们生活中见过的动物有哪些?他们的生存能离开水吗?为什么?你们能观察并记录它们与水之间的关联吗?你打算如何去做?请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三、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1.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课堂导入

幼儿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认识和探索自然现象,他们并不是“一片空白”地去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带着业已形成的有关自然或科学问题的观念进入课堂。虽然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观念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与科学概念相矛盾,但却牢固地存在于儿童头脑当中,被儿童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有效利用儿童源于生活的前科学概念进行课堂导入,就会既有利于澄清相应的前科学概念,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一堂“毛衣能够发热吗”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发现,由于在每年冬季时,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要穿毛衣,于是学生就认为毛衣本身能够发热,这就是他们的前科学概念教师在发现学生具有源于生活的前科学概念后,决定让学生用温度计、毛衣等材料,自己探索毛衣是否真的会发热。于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经过讨论与再实验等多次尝试,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案例中的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对知识彻底理解与接受,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导入源于学生生活是分不开的。

2.以生活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即使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但如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远离生活、远离真实情境,那么学生仍很难对知识形成完整的内心体验,知识仍是简单被动地被接受.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endprint

以北京市某小学植物主题的科学课为例,该校的科学教师带领一群热爱植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植物工作室”“植物医院”等各类社团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做自然笔记,甚至自己育苗、种植的方式认识植物。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相关知识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儿童的,而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与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思考。以生活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快乐。

3.通过课后延伸强化生活应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生活探究类的课后作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学完“水和空气很重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记录学校或者家里一天的用水量,或者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与了解水和空气的污染情况,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本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减少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建议。

四、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

1.建立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的科学教育共同体

针对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为了使小学科学教育更具整体性,教师、家长与社区人员等应形成科学教育共同体,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在家庭中,家长应承担起孩子科学教育指导者的角色,主动创造浓厚的科学教育的家庭氛围。家长不仅应善于利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来启发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而且也要尝试利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如经常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知识的拓展阅读,与孩子一起做简易科学小实验等。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联合举办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将社区科学工作者请进课堂,为学生举办专题科学教育,从而使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避免学生受到不一致教育的困扰。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科学教育场所

科学课本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唯一教材,教室也不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唯一场所。事实上,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社区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场所。学校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对图书馆、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等的开发利用。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科学知识最早的场所,也应充分发现与利用家庭生活中涉及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花草种植、水垢处理、蒸馒头的原理等。社区的农场、植物园、动物园、各种专项的科技场馆、博物馆等也是学生重要的科学学习场所。多种场所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可以丰富科学教育的途径,让学生在鲜活的世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3.多维度挖掘身边的科学探究材料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要进行科学探究,探究性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抱怨实验室配备的材料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或者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诠释理论。笔者建议教师和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探究性材料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生活中的探究性材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如牛奶、食盐、糖等)、自然界纯天然材料(如校园或本地区的动物、植物、石头等)、废旧回收材料(如牛奶盒、矿泉水瓶、废弃自行车等)三类。这些材料不仅价格低廉、容易获得.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科学离他们很近,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

五、完善“生活应用型”科学教育评价: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规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法,很难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科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均应做适当调整。

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应从“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转向“考查学生科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少一些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查,多一些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少一些生搬硬套的背景题,多一些与实际生活中困惑相关的问题。

其次,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应减少“纸笔测验”,增加“生活化的评价方式”。“生活化的评价方式”要求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在课程进行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小组汇报、与学生谈话交流等多种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学期結束时.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表现性评价或个人的学期总结汇报,来把握学生最终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情感发展状况。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评价应更加全方位、注重过程性,强调在生活中进行评价。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目标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学拔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