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中考”背景下学校课程设计的深思考

2018-01-25李群张萍萍

中小学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计分科目中考

李群+张萍萍

摘要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考试方式、计分方式以及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上。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考试科目的选择、如何合理安排选考时间,是此次改革给学校管理者带来的挑战。学校应从调整课程设置年段、优化课程内容、实施走班教学以及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等几方面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中考”:“3+3”模式:多元录取:走班教学:生涯规划教育

2014年,国务院推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全国各地开始逐步推行新高考中考制度改革。2016年,北京市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北京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考试招生制度的落地。该方案对“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新中考改革”)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势必给现行的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对学校的课程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一、研读“新中考”:系统设计.综合改革

此次“新中考”改革是系統性的改革.在考试的内容安排、评价形式、招生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方案中所提出的“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的目标要求。

1.考试方式的变化:由固定科目走向“3+3”模式

方案中,中考科目在原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6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3科。在考试方式上,由原来的固定考试科目的形式变成“3+3”的模式,即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除体育外)由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组成。这种考试方式为学生在考试中选择优势科目、考出所长提供了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考试安排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

3门必考科目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英语学科由原来单纯的笔试,调整为笔试+口试的形式,这种变化旨在修正饱受诟病的“哑巴英语”教学方式,体现对语言学科基本技能的关注。在口试方面,也给予考生2次考试机会。

2.计分方式的变化:由固定分值走向多元计分

方案将原有中考学科固定分值的计分方式进行调整,除3门必考科目仍以固定分值计分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的计分以实际考试分数乘以分值权重的方式来计算,具体计分方法参见表1。

从表1的计分方式来看,选考科目中将相关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值纳入到学科总分计算之中,体现了新课程计划中“各学科要开设不少于学科总学时10%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选考科目采用实际得分情况来确定考试分数所占比重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擅长的科目凸显出来,为学生升学后的学习走向提供参照。

3.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提供多样选择,为学生建立多向发展通道

在招生录取方式上,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途径与选择方式。在升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北京市教委针对部分优质高中推出的“1+3”培养模式,还可以选择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中、中专、中职等不同类型的学校来继续自己的学业。多向发展通道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可能。直接将升学名额分配到校的招生政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方案还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的分配指标从“学校对口区域”的形式转变为“学校对接学校”,同时扩大教育强区中名校针对教育相对薄弱区域的招生名额,为更多的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保障。这种将升学指标直接对接学校的方式会逐步促进同一区域内初中校间生源分布的均衡,有效推进小升初就近入学、对口入学等政策的落实。

二、直面“新挑战”:力求让选择最优化

“新中考”改革对学校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其“3+3”考试模式。针对这3门选考科目,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其选择的效果最优?什么时候选能够不对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都是需要学校管理者进一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选考如何搭配效果最优?

此次“新中考”改革的亮点之一是为学生提供了选考机会,考哪几门由学生自己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最终选择可能不完全出于自身意愿。作为利益相关者,家长希望学生能够向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也希望学生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的中考成绩,这两个最能左右学生选择权的人群大都希望从自己“利益”获得的角度出发来影响学生的选择。除了利益相关人给予的意见影响,“新中考”政策所提供的9种考试组合(参见表2),也会给学生的选考带来很大困扰。怎样选择才能既提高当下考试成效,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路搭桥,使学生不至于在后续发展中被之前的选择所限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中考毕竟是以分数作为录取的基本依据,某门学科是否容易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会成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这种不是遵从自身发展意愿的选择很可能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学生选考科目一旦确定,那些不参加考试的科目就很可能会被学生“放置一旁”。

从浙江省2017年高考录取专业与选考学科的关系(参见图1)可以看出,考试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范围。如何让学生今天的选择不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不仅是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学校、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2.选考时间如何综合优化?

根据已往的经验,学生做出选择后,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着重加强对于考试科目的教学,而那些不考试的科目就会被弱化甚至是从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剔除.这显然违背了国家对初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学生选考的时段选择过早是不可取的,但如果选择过晚则很可能影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兼顾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是学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试和确定的。

在确定学生选考时间点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也就说要给学生对已经提交的选择“后悔”的权利,如果初次选考的时间过晚则直接剥夺了学生重新选择的权利,当然,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给学生几次重选的机会才合理。endprint

三、优化学与教:积极改进学校课程设置

此次“新中考”改革是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以考试评价促进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落地的重要举措。考试招生制度在反映课程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学校的课程与之相适应,那么学校的课程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呢?笔者认为,学校课程调整应围绕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选择”这一关键词展开。

1.适当调整相关课程设置年段

在现行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我们发现有些选考学科的学习时间安排与“新中考”不太合拍.如地理、化学这两门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在初中二年级就已经完结,初三没有地理课程的学时安排,这种情况就会给选择地理作为考试学科的学生带来很大困扰:而化学学科在初三才开始安排学时,此时学生已经面临选择考试学科的问题,让学生对这样一门还未接触了解过的学科立即做出判断也是不合情理的。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课程计划未调整之前.学校层面可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在不影响基本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可将地理学科的学习延至初三而化學学科可以提前到初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选考前不知该不该选,选考后无课时可用的问题。

2.合理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选考科目,教师应至少设计出两套相互关联且有次第关系的学科课程。两套课程中,一套面向全体学生,以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目的,满足学生获得学科基本学业水平的需要:另一套则针对的是选考后的学生,此部分内容与学生升学考试相适应,应涵盖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考试表现的教学内容。这两部分课程内容在设计上还应当有一定的关联度,以使学生在“考”与“不考”间进行选择调整时受到的影响最小。

3.实施走班制教学

为了满足不同选考科目学生的学习需要,走班制教学可能会成为趋势。针对“新中考”实施的走班制教学,其分班是从学生选考科目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基本可以避免出现已往走班制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水平分班,造成实际上的“好学生”和“学困生”扎堆儿的现象,避免了“学习差”标签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走班制教学确实会对师资配置、学生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例如:如何调配选考“大科”“小科”的师生配比,如何安排上课教室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4.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此次中考改革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对未来发展进行设计与规划,这就需要学生能在一定的阶段内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初步的职业偏好。只有学生在对自我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的情况下,其选择的学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也是此次考试改革的基本立意之一。

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基本形成期.在这期间,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同伴之间都会对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设定产生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学校借助适当的“生涯辅导方案”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了解,初步形成对自身生涯发展的思考与建构。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初一就设置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选修课,还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员到校进行职业内容讲座。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分科目中考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当前犯罪计分考核问题分析
高考“新科目”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夺宝园
放松一点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