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构建探析
2018-01-25孙兰凤
孙兰凤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针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之后发现,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发问的品质高低和学生的学习功效好坏有很深的关联,无论该老师教育经验是否丰富,在提问上都多少会出现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1、问题没有趣味性,呆板,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平铺直叙,都是很教学化的语言,学生在听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兴趣不高,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认为数学“没有什么意思”。
2、问题过难或者过易,没有符合实际
在有的老师的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室会一度陷入很尴她的安静当中,有的时候题目过于容易,虽然学生举手踊跃,但是对于课堂效果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更难达到教学目标。
3、没有创造出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是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有部分学生从头至尾都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课堂就是在老师和部分学生的一问一答当中进行的。没有积极气氛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小学生性格上非常好动,如果一节课都气氛平淡,则学生绝对不会主动的学习。
二、课堂提问策略的构建
(一)精心设计问题,保证提问的科学性
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l)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现代信息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2)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掌握多种方法,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掌握多种提问方法。
1.采用迁移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结构产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2.采用分合法,将问题分解组合,逐个突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提问的方法还有许多,一节数学课的提问,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同时提问仅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施,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结果。
(三)捕捉发问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在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把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的,很少考虑兴趣和注意,而数学教师必须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把握提问时机的立脚点,应主要放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上,务必在下列情况下适时发问: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时;
2.新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时;
3.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
4,学生理解产生疑惑时;
5.认知教材的关键时;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什么情境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时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低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高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相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
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观念,因为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学生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一点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理答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因此,这是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明确的。
2.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
教师在自己的心中确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性之后,先不要对其进行判断性评价,而是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教师可以用“很好,非常感谢某某同学能够勇敢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同学们要向他学习!”,或者说“某某同学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等等之类的鼓励用语,让学生感觉即使回答错了也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这样,既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断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层次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陈会祥.《浅谈小学数学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5.24
[2]张巧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