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发展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8-01-25刘爱诺
刘爱诺
摘要: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更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步丧失,许多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显得十分紧迫。
关键词:保护;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思考
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作为植根本土的民间文化,为传播牌交流、沟通乡情、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亲情融合,有着积极地作用。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成为扎赉诺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更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步丧失,许多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许多民间音乐、习俗礼仪及手工制作等面临失传;不少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面临“人亡艺息”的困境,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显得十分紧迫。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和多元化标准出发,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为龙头,以民族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艺术从业者为依托,以保护和创新发展为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格局。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现代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使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活动的看点,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方式
(一)文化的方式
用文化的手段保护文化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手段。可以广泛采用的文化保护方法有:用语言、文字、图片、音像、网络等形式将事物形态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出来;用博物馆的形式将原貌保存下来;用教育、习俗的方式将民俗民风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1、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守护和扶植文化创新
采取守护性的策略,重新审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扬弃和创新,借助扎赉诺尔文化这一平台,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蕴涵的价值和意义的阐发,以此打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
2、广泛宣传,加强交流,丰富活动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它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要求。政府应该支持新闻界、出版界和电视台和所有宣传媒介在其出版物和节目中特别注意宣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给予它们较高地位。
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充分整合、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展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风采。如在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在传统民居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探索多种发展之路。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非组织性的特点,政府和各级协会组织应有组织地利用现有场馆和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各类文化艺术节的机会,开展艺术展演、精品展示、销售活动、学术研讨等活动,为民族民间艺术创造发展之路。
3、加强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管理
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在已有的文化艺术场馆中,成立各级民间文艺精品展览室、陈列室,或新建综合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博物馆,建立艺术资料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艺人登记卡、民间珍品收藏登记表、各类资料汇集、荣誉证书、报道文章等。另外,对于濒临流失與灭绝的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政府应采取采购、收藏等办法,防止其流失、灭绝。
4、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和复兴工作
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音像或文字记录,二是通过帮助和它有关的人使它流传下去。通过教育,可以保证文化表现形式中最突出的部分得以保存。可以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发挥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向全社会进行培训、宣传、展示等普及、推广工作。如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二)经济的方式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其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时代地位,二是其对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乃至整个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1、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
政府应加强保护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保护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一是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endprint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树立民族民间艺术精品意识,发扬团队精神,精心提高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的品牌。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品牌、文化活动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政府应对丰富的文化資源进行整合,并与经贸、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形式,促进文化品牌的形成。
3、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
在消费文化氛围中,在群众日常生活文艺化和审美化的背景下,在市场经营和群众消费上充分挖掘。
首先,在文化产业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方面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项目,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其次,用消费引导民间艺术发展上,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市场消费机制。民间艺术更天然地倾向于成为娱乐消费。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
(三)法律的方式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只有文化保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屏障保护文化,才能保证其不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
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资源。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必须认真实施《保护条例》中的各项措施,切实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机制,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民俗活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民众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民间是其生存的土壤,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它就成为无源之水,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全社会主动参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性,是持久做好保护工作的根本。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民间文化;要适时举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民间文化展演等活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吸引民众的关注,唤起广大民众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瑰宝的兴趣;要发挥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以展览、讲座、演出和广场文化等多种形式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使人们在分享传统文化丰富价值的同时,培养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要组织好节庆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要精心策划组织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形成广大民众自觉参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
(三)保护和培养民间艺人
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是要传承发展。传承发展的主体是人,载体为艺人,它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依靠传承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这些活跃在民间的艺人,他们的艺术修养直接来自于生活,和生活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民间艺人和“本土艺术家”,不仅可以保护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让灿烂的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可以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对民间艺人群体的老化和 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我们要高度重视对民间传承人和技艺的保护,要对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颁发证书,授予荣誉,增强他们传承技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传承人传承技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帮助,鼓励和支持老艺人传艺授徒;对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和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遗产,要开展抢救性记录,运用文字、音像、图片、电子文档、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全方位记录,建立资源数据库;在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同时,还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加强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在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单位设立培训班、业余学校,聘请老艺人授课,在学校设立兴趣班、传习班或开设传统文化课,开展普及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保护,通过保护促进传承。
(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民间文化既有传承的沿袭,也有变异衍生的变革。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间文化逐渐消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文化与品位的融汇,以文化为品牌,以特色为内核,将最具传统价值的内容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个性特征的文化品牌。一方面,要实施传统文化精品工程,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尊重历史,保持原貌,崇尚健康”为原则,进行改造和创新,合理开发利用,扩大社会影响,使其在发展中的到流传,在流传中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全区文化工作者要在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上有新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打造具有特色节日民俗文化、生产文化等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展现扎赉诺尔区原貌、具有对外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扎赉诺尔区的文化影响力。
(五)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旅游有着密切联系,无不渗透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来旅游观光。把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景点展现出来,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风俗,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又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发。如:可以以塔城旅游景区为窗口,搭建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也可以在景区创设民间传统习俗礼仪或地方特色手工技艺的旅游互动项目,使游客参与其中,流连忘返,还可以以民俗节庆活动,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旅游展现了文化的内涵,更能为一方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质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