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8-01-25张峰孙娟崔恩田侯贵华
张峰 孙娟 崔恩田 侯贵华
摘 要: 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众多高校开设了双语课程。然而,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导致双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只有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语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双语教学 面临困境 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业课程教学[1]。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中文和英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8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双语教学课程”做了统一界定,双语课程是指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并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近年来,高校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双语教学面临困境。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一、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1.缺乏对双语教学内涵的深入理解
我国的中英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进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包括使用中英双语讲授,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布置作业、英文命题考试、课堂上师生使用英文互动等,旨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实现顺利而自然地发展[3]。双语教学的不同于外语课和专业外语,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外语仅仅作为语言工具被应用于教学,语言学习是辅助的,处于次要地位。外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语言学习,以语法和词汇知识及外语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专业外语的教学以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和专业问题的外文表达为主要内容[4]。然而,某些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内涵理解不深入,导致在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与双语教学的原本目标发生偏离。
2.缺乏优秀的双语教学师资
双语教学是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教学,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理想的教师人选是在国外留学或工作多年,熟悉专业知识,英文使用和表达基本无障碍的教师。然而,符合这样条件的老师稀缺。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承担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缺乏在国外长期工作或学习的经历,英文的读写能力尚可,但要用英文讲授专业课程依然难度大。双语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3.双语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双语课程教材一般有三类,即原版英文教材、改编(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原版英文教材可以保证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包括专业性的词汇、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上与国际接轨,然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难易度等方面不完全符合我國现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此外,原版英文教材价格很高,给学生带来经济压力。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可供选择的双语教材有限,不能满足高校双语教学需求。
4.学生英语水平跟不上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应试倾向明显,侧重书面英语,某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弱。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综合水平,如专业词汇、阅读能力、听说能力等,造成学生的英语能力很难适应双语教学所需的要求。如果学生在课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提前解决课堂上将要接触的专业词汇、较复杂的英语句子,将很难在上课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不得不提高母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或者减慢教学进度,首先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其结果必然会使得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解决双语教学困境的措施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和文化目标四个层次[5]。知识目标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所学专业,开阔学术视野,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及端正学科学习态度。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学科的专业术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听懂了该专业的英语授课,看懂了专业的英文资料,进而使用英语就专业问题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双语教学的思维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地调整思维方式,用最本色的思维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并在思维方式的调整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同时,双语教学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双语教学属于跨文化教育,其文化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英语能力提高和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初步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敏感性、理解的科学性、处理的自觉性与灵活性;面对西方文明和科技创新,在辩证分析及考虑人类价值的共同关怀的基础上,具有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域文化的心胸和气度,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要实现双语教学的文化目标,需要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和多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和文化目标均需给予应有的关注。
2.加强双语师资建设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对双语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双语师资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进从国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归国人才,二是对现有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目前,“海归”高层次人才主要就职于名牌大学和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因此普通高校的双语师资主要从现有承担专业课的教师中选拔和培养。可选派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双语教学比较成熟的大学进行培训学习,或者定期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组织多个高校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海外进行访学,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endprint
3.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双语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双语教材既要符合专业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要在难易度上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在目前双语教材匮乏的情况下,组织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双语教材具有重要意义。自编双语教材可以结合我国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吸收国外经典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专业教材的精髓,采用我国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编写,从而使教材更适合国内的双语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在采用英文教材的基础上,还推荐给学生配套的中文教学参考书,当学生在理解英文教材遇到困难时通过对照阅读中文参考书相关部分得到及时解决。
4.创新教学模式
在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必将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相结合比较成功的做法是慕课和翻转课堂[6][7]。慕课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适用于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的混合学习模式,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适用于实体课堂。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可以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以弥补学生英语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于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和多元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围绕双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和文化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以往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讨论互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实验法等多種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语言能力、英汉双语思维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得到同步提高,国际化视野得到拓宽,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尽管双语教学已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多年,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双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仍需不断探索,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材建设,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师资水平,从而使双语教学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本华.双语教学论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芳.比较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类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1-103.
[3]庄建东,曾勇进,李思.双语教学理论的探讨及其应用[J].心智与计算,2010,4(1):8-13.
[4]赵威,王征宏,宋鹏,等.研究生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230-231.
[5]郭林花,王露露.大学英汉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育,2017,5(1):14-21.
[6]熊彬,祁海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双语教学可行性探究[J].价值工程,2016(13):9-12.
[7]袁怡闻.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0):107-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