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有效阅读探究
2018-01-25曹蕾
曹蕾
摘 要: 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初中英语阅读低效的原因,指出了要激活学生脑内语言图式,帮助学生构建内容图式,完善丰富相关形式图式,利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指导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 图式理论 “自上而下”模式 英语阅读
一、引言
英语阅读是一个将外部语言转换为内部语言的语言运用过程。《英语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技能方面要求初中毕业生具备“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的能力[1]。尽管教师在阅读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讲解了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反复的操练,但收效甚微。某些学生的阅读还是停留在仅对词句进行单纯加工理解的浅层次处理状态,无法达到新课标描述的水平,无法形成一种自我的语言技能。图式阅读理论的兴起,为提高英语阅读有效性开拓了新的研究途径。
二、图式理论和阅读理解
1.图式的概念。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在Kant的哲学理论中提出。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在著作中提出了“图式理论”。图式主要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2]。语言图式是指阅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它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没有语言图式,阅读者就无法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以激活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涉及主题的熟悉程度,即对背景知识的掌握度。形式图式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即语篇知识,它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2.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认为信息处理主要涉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处理方式[3]。“自下而上”这一模式主要依赖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且对这些信息的加工遵循从字母的部件表征到字母再到词汇最后到意义的理解原则。它强调的是较低层次的阅读加工过程,即目前英语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关注的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自上而下”模式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加工过程会互相弥补不足……较高层次的加工会弥补较低水平加工中的不足”[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词汇和语法”低层次加工的同时,也要构建“内容和意义”等高层次的加工,后者的构建是和图式相连的,对阅读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3.阅读低效原因。
有效的阅读并非精确地辨认单词,而是了解意义。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1)图式空缺,即读者本身不具备与该阅读材料相应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图式解释所阅读的材料,因而难以理解材料。(2)图式僵化,即读者虽然具有适合该阅读材料的图式,但是阅读材料中提供的线索却不能激活这一图式,导致理解困难。(3)图式曲解,即读者用已有的不适当的图式理解阅读材料,但这种理解与作者要传达的本意大相径庭,从而产生误解[5]。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主要由“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组成。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可设计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式和建构新的图式。教师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呢?我们将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阅读材料“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探究图式理论的应用性。
1.激活现有图式,启发阅读灵感。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并非一个真空的过程,而是一个交互的过程,需要阅读者结合过去的经验知识阐释文章。教师可利用“启发式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内存”。作为一篇说明文,不同于小故事,其没有情节性,却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根据标题让学生先猜测文章可能涉及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各种想法,如文章可能是关于“书法、速记、简写、缩略、紧急情况”等的。然后教师可缩小范围,将话题转向“词句简写、缩略”的方面,让大家讨论了解缩略词或符号的意义,使话题更接近文章的主题e-mail English。最后教师可举出各种关于数字、符号、字母等的缩略,如:1314,OICQ,@_@等引出课文的主题。
2.调动图式知识,预测文辞意义。
除了利用图式对标题进行预测外,在阅读过程中同样要使用图式,利用心理语言学猜测游戏预测分析生词的意义和文章的逻辑。这篇课文中有三个与语言学相关的生词,即abbreviation,homophone,emoticon。因为学生没有学过语言学,所以只看到这几个词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通过例子猜测,利用图式的整合,获得它们的意思。例如:BTW=by the way、CSL= cant stop laughing都是取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结合课前讨论到的OICQ、KFC等构词,就可容易地判定abbreviation的含义是“缩写”。同样,gr8=great,sul8r=see you later,比较等号前后的发音,发现相似,即可得知homophone指的是“同音词”;教师还可以补充词缀homo-的意义与用法,结合以前学过的dis-,un-,-able,-er等前后缀,帮助学生学会构词。而: )=happy face,: (=sad face,这些表情符号在学生的日常网络聊天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可轻松猜到emoticon的意思是“表情符号”。
3.聚合文章信息,构架内容图式。
“语义导图”是帮助学生构建背景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可提供阅读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要求学生联想相关的词语或概念,然后把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联系以图式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如教师可以以e-mail English为核心词,发散出definition,type,advantage,disadvantage四个子概念,其中type下又包含abbreviation,homophone,emoticon三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别给出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从而辅助学生将已知概念与新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積极主动地运用语言各层次的线索及储备的知识背景形成意义的建构。语义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关键词的提示,理顺逻辑关系,再一次加深对文本的印象。endprint
4.展开读后调查,丰富相关图式。
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是常见的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4]。其中,后四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survey时常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但其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事实上,survey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课堂上已经学习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这是一个对图式进行补充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脑内已经建立起一部分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式,但尚不完善,通过survey,寻找新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原有图式,使之完善,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图式体系。
5.补充形式图式,把握多种文型。
形式图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初中英语文体中小故事通常情节性较强,学生爱读,却难以把握其中的笑点;说明文篇幅不长但信息芜杂,要求学生有快速浏览并抓关键词的能力;科技文逻辑性强且术语多,学生容易发怵,但掌握其因果联系后结合日常科技知识是不难解决的;而议论文则侧重比较,弄清正反观点和看法即可抓住要领。这些文章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调用相应的修辞图式,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学生的阅读技能是从“简单的阅读—朗读—获取直接信息的阅读—归纳分析式的深层阅读”逐步发展的[1]。图式理论对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在夯实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图式体系,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让学生“自上而下”跳出对阅读的微观把握,进入宏观的引领,从抽象到具体,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切实做到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1]陈琳.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裴光刚.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3]吳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安德森.第二语言阅读教学探索:问题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Rumelhart, D. E..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J]. Academic Press Inc, 197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