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
2018-01-25王南
王南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趋完善,促生了新的产业链,对传统的手工艺造成了冲击。根据实际走访调研,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作者首先分析传统手工艺文化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其次探索传统手工艺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内在契合性,最后提出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建设性策略,以期对加强我国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艺术设计 契合性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名扬世界。其中不乏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主要包括雕塑、编织、印染、剪刻、刺绣等门类,工匠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利用取于大自然的原料,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高校的设计课程最开始源于传统手工艺,是手工艺发展所附带形成的,所以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正是今天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源泉。
“工匠精神”是国家和社会都十分瞩目的一种理念,是我国建设富强国家的重要提议。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当代的“工匠精神”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敬业职守、精益求精、专注笃定和开拓创新。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手工艺发展面临的时代困境
传统手工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
第一,传统手工艺难以广泛相传。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一代代匠人们的口传心授。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会传承。俗话说“三年出徒,五年出师”,有的技艺需要学习一两年,有的需要学习五六年,有的则需要学习更长的时间。此外,还存在学习过程比较枯燥、经济收益比较低的问题。因此,传统手工艺人才大量流失,出现断层,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第二,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时代环境严峻。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势必对传统手工艺产生冲击。每当想到一个个有民族印记的事物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几乎无差别的超级购物中心,就会不寒而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工艺已渐渐走向被边缘化的道路。传统手工艺急需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发展理念、方法和方式,重新绽放光彩。
第三,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除了部分传统品牌改革迅速顺应市场目前发展很好外,大多数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生存危机。比如老品牌天津的“桂发祥”,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将产品定位为高端的礼品,使其成为较高档次的糕点。然而某些传统手工艺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开拓创新。
(二)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教学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人们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倾向于选择西方艺术教育,对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的教授明顯不足。调研发现,我国艺术教育仅仅停留于形式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例如:在开展环艺设计教学时,教师更强调的是效果图是否做得漂亮流畅;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对电脑软件的培养,在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上及对于设计对象的背景、文化底蕴上的了解较缺乏;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设计,缺乏对产品的深入分析及对消费人群的相关调研。现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重西方艺术,轻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象,导致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中华传统艺术的痕迹。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艺术设计教学成为摆在我国艺术学院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在契合性
(一)现代艺术设计是在传统手工艺发展浪潮中催生的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环艺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和建筑设计等。追根溯源,艺术设计是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衍生物。艺术设计从最开始的工艺美术发展为实用艺术,进而成为今天的艺术设计。另外,高校教学在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一直以手工艺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美术教育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后。
艺术设计教学与手工艺看似分属两个领域,彼此并不相关联。但是不管从历史的源流还是从教学的传统来讲,二者都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手工艺在全球化大数据的背景下,急需通过创新适应科技与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以产生生命力。艺术设计走过30多年,一直在以西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衡量教学成果,未能扎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现在艺术设计课程所缺乏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立足传统文化的沃土,否则就是无根治水、无本之木。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创造了契机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传统手工艺行业有了很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产品缺乏创新度,与当下的互联网鲜有关联,使其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快速地反映给消费人群被大众所熟知。另外,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品牌意识薄弱,导致市场中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导致行业没有竞争力。高校具有天然的学缘优势、人员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创新不足且与时代脱节的不足。目前虽然某些高校采取了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但只是形式上让手工艺进入大学的艺术设计课程中,没有发送传统手工艺行业。在新环境下只有合理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共同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建设性策略
(一)学校教学层面endprint
1.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训练中
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训练之中,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教师首先对于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技法和制作过程要有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此外,对于学生应要求其通过大量练习掌握此项技能的基础要领,独立完成简单产品的制作。
2.将传统手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中
将传统手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教授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技能方法外,还应为学生讲授所做产品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更了解产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将这些内容结合当代先进的技术或者理念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从而将传统的东西“激活”,赋予其新时代的新意义。
3.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实践纳入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
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实践纳入艺术设计创作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设计的第一线。在对真实制作过程的观察中学习。让学生感悟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的艰辛及匠人们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使学生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切身体会到产品的制作流程,对于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4.将传统手工艺艺人请进艺术设计的课堂之中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深入。因此,艺术院校有必要将真正的传统手工艺艺匠人们请进艺术设计课堂之中,从而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此种引入模式,对于民间艺人、学生及学校都有很多益处,民间艺人以课堂作为平台向学生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学生真切感受匠人们的创作态度与风格,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社会层面
1.明确地域化特色的办学思路
目前,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受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从社会层面讲,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优势,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的资源,使其与当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课程。比如,经笔者的调研得知,中山市某高校艺术学院实行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当地多年來的特色产业为基本立足点,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设置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比如当地有好几个国内大中型的灯具生产企业,但是不乏一些规模较小的灯具生产作坊,在小型作坊的艺人们虽然操作技能较娴熟,但是缺乏一定的设计思维,导致产品缺乏创新性,很难在现今市场上有很好的销售量。当地高校根据这些现象,整合本校的教学资源,设立灯具设计专业,并聘请一些一线的匠人们深入学校中亲自授课。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制作灯具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对传统的灯具行业加强产品时代创新性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达到三赢的效果。
2.面向社会的设计教育
设计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事情。这一方面体现在我们所做的所有设计最终都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体现在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原理可以知道,每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不同,导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文化素质、审美水平乃至价值观。总而言之,传统手工艺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一些艺术设计从业者缺乏“工匠精神”,导致设计作品与别的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希望艺术类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有机地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艺术设计课堂中,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把握程度,开拓设计思维,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特茨拉夫,著.吴志成,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2]李陀.开心果女郎[J].读书,1995(2):78.
[3]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2.
[4]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