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下的艺术史教学

2018-01-25杨秀娟

文教资料 2017年2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史多媒体

杨秀娟

摘 要: 公共艺术史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有其特定的受众和环境,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顺势而为。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目前艺术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史 多媒体

“艺术史”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面向全校课程而存在的,类似于今天的“通识教育”或“公共艺术选修课”。181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设立了艺术史的全职教授席位,此后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各大学中都出现了艺术史的专职教席。在英语国家大学课程中开设艺术史最早的例子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菲利克斯斯莱德(Felix Slade)于1868年在这些大学中设立了最早的斯莱德艺术讲座教授席位①。有学者认为艺术史的普及不仅可以从审美的层面提升青年学生的品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发现自身的精神追求与美的理想。“对于我来说,艺术史是一种最为神圣的文化传统通过研究艺术,人們可以发现自身潜在的精神追求和美的理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教育部相继颁布实施有关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文件,如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的“红头”文件《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1989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高校纷纷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在非艺术专业开设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课程。艺术史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走入各综合性大学课堂的。

国内的“西方艺术史”即便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西方的艺术史典籍还在持续引进和翻译,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仍在建立中,在综合性大学如何开展艺术史教育,无数的艺术史教师都在摸索。本文将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几个方面阐述目前艺术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史课程通常为16周,总课时32课时左右。这个时间对每一位教授艺术史的教师来说都要面临选择,即“教什么”。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艺术史通史的参考书有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H.W.詹森的《詹森艺术史》等,其中《艺术发展史》有二十八个章节,《詹森艺术史》更是三十章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在过去的时代里人类创造了哪些文明,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果与各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哪些联系是困难的。每一位艺术史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和讲解角度都不同,都有教师本人喜好的烙印和研究方向的差异。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课程因人而设,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因人而设,杂乱无章,质量不高”②。笔者对此很不认同,事实上,在学校现有师资下开设有各校特色的课程是最行之有效地推动艺术素质教育的办法。就艺术史课程而言,“顶层”的设计和规划既不科学又没必要。西方艺术史的“史学史”就是各种流派、各种研究方法磨合的历史。在德国的艺术史学者大批涌入美国之前,美国的艺术史研究默认不碰艺术史的“价值”与“动机”,在对艺术作品的事实寻求中提出五个基本要素——作者(who)、作品(what)、制作时间(when)、地点(where)、制作手法(how),但对制作目的(why)却采取谨慎的回避态度。美国学者当时对探讨有关形而上的或神秘的问题表示怀疑——为什么一定要问为什么呢?相比较而言德国的艺术史学早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体系,并且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德国艺术史研究对询问“为什么”,如动机、目的、功能和价值意义等有着极浓厚的兴趣③。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ienrihc Wolflin)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用“五对概念”解释艺术品,如以“线性”与“涂绘”解释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吸引了大量的听众。然而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却担忧这种简单的对比过于轻率和生硬。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使学生置身于各种思想的碰撞之中,从简单地了解作品的“标签信息”转而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审美能力。笔者所在的大学就经常出现一个学生同时选择几位不同教师开设艺术史课程的情况,有的教师偏重用美学理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释艺术现象,而有的教师对于各个时期艺术品的技法、材料和表现手法有更浓厚的兴趣。同一门课在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收获,多角度展现西方艺术史的魅力。

倡导开放式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切入角度,并不是说随便讲,完全没有课程设计和规划。相反地,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必须根据这类课程的教学特点、特定的受众做出相应的选择。

首先,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西方美术史课程不同于专业艺术院系开设的艺术史课程,公选课的教学对象是非艺术专业的文理科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美术技法的训练,对艺术家技法的革新和细微的技巧差异没有直观的体验。这不意味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舍弃这一部分,流于肤浅地介绍故事背景、奇闻轶事或艺术家生平,而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将这种创作体验传达给学生。可以反复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技法的作品进行横向纵向对照讲解,即训练学生对色彩和用笔的识别能力。用色和用笔的审美体验是艺术史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系到学生对艺术的视觉敏感和对艺术史的宏观把握。

其次,中国的西方艺术史课堂可以结合本土的文化语境,加深学生对一些艺术现象的理解。比如在讲到荷兰经济繁荣对艺术市场的影响时,可以类比清代的“扬州八怪”产生的社会环境;提及西方静物画时,类比中国的花鸟画,启发学生体会炫耀财富与表现生机不同的表现手法;西方艺术史上层出不穷的“反叛”与“复兴”和中国各时期的“复古”、“革新”运动多么相似;中国的新文化领袖推崇西方艺术,对传统中国画、“四王”打压的同时,西方的先锋青年也在叫嚣“烧掉罗浮宫”。

此外,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艺术史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学科特点,设计跨学科的上课内容。比如在讲到西方自画像的历史时,提及各时期自画像与透镜发展水平的关系;花卉画的发展水平则与各个时期动植物学的研究联系紧密。大文科中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与艺术史的关系更加直接,艺术史有一派的观点甚至认为气候、地理等元素直接影响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这样的讲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树立开放的艺术史观④。endprint

二、教学方法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脉络、各个时期的主流风格及代表画家、代表作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学期的艺术观念的灌输,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艺术观念的灌输是潜移默化进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因此,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史教学中至关重要。

在电脑、投影没有广泛应用的年代,全世界的艺术史教师都使用幻灯机讲述艺术史。昏暗的环境或铿锵或娓娓的讲解是二十世纪末很多大学艺术史课堂的普遍景致。对于某些艺术史教师来说,离开图片、离开艺术品的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位艺术史教师的课件都包含大量的图像,图像传达的信息比文字传达的信息更直观,更能持久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艺术史课堂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受歡迎程度高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对于艺术品的认知,所有博物馆标签上的信息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除了这一先天的“优势”外,还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和技巧提高艺术史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首先,在课件的设计方面,力求简洁,多层次展示。与传统的幻灯片单一的图片展示不同,多媒体课件可以蕴含大量的文字信息甚至影像信息。艺术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制作信息量丰富且质量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设计尽量简洁、清晰明了,由于艺术史课程需要展示大量图片建议以深色背景为衬托。除了展示文本资料、图片外,还可以插入各种影像资料的链接,比如英国BBC公司制作的各种精美艺术类纪录片等。此外,还有一些以画家生平、作品为背景拍摄的优秀影片,可以加以利用。如《戴珍珠耳环的女子》这部电影对十七世纪荷兰社会现实的还原度很高,可以剪辑几分钟画家研磨颜料和使用透镜的场景,使学生对这一今天业已消失的场景有直观的认识,加深印象。有研究表明,图像比文字更有说服力而动态的影像比静态的图片更能吸引人⑤。近两个小时的课程要不断穿插图、文、影像,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其次,设置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强调课程中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克服教学单一性,避免教师独自讲解全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师随时就一些艺术现象和问题发问,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分组讨论,并推举一个学生讲演,最后由教师点评,以计入“平时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在人数相对较少的研究生课堂上使用较多,在人数较多的公选课课堂,实际操作中通常会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各个院系,可以以学号尾数相同的分组或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小组,就特定议题进行讨论。这种全员参与的课堂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开拓思路、提升自己的机会。知识结构各异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角度会给教师很大的启发,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此外,营造网络虚拟课堂环境,进一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网络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教育而言优势与弊端并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设立网络课程,如“好大学”等公共互联网网站也提供很好的师生互动的平台。当然,再好的虚拟网络环境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就艺术史课程教学而言,网络教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具体形式可以是简单地建立QQ群,分享课件,不定期上传与同期课堂相关的文献、电子书等,也可以答疑解惑。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和优势显而易见,但消耗教师很多精力,占用教师很多业余时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除此以外,建立规范的艺术作品数字博物馆对艺术史的教学大有裨益。数字化的艺术作品数据库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极大的便利,是提高艺术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国内现有的艺术作品图库信息显得匮乏和散乱,有限的几个艺术作品数据库访问和下载收费较高且图片质量良莠不齐。建立高质量的数字艺术博物馆,并在高校间资源共享迫在眉睫、影响深远。

艺术史课程的讲述大部分依托于艺术作品,除了上述所提用图片、影像的方式展示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带出课堂,去博物馆或画廊。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很多公立博物馆引进一流的西方绘画藏品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画展的气氛本身可以影响学生的艺术感受,面对原作,可以观察到印刷品或图片无法传达的技法表现。此外,带领学生参观本校或本城艺术家工作室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他们艺术体验的方式。

公共艺术教育背景下的艺术史教学内容庞杂,有其特定的学术结构和活力,面对的是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上述尝试都是为了将教学工作向细致、深入的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注释:

①常宁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课程和教学[J].艺苑美术版,1997(1).

②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③常宁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课程和教学[J].艺苑美术版,1997(1).

④[英]夏洛特·克隆克,著.常宁生,译.艺术史与交叉学科性[J].艺术探索,2007,21(1).

⑤赵炎秋.异质与互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J].文艺研究,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史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