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显学比较视域中的儒墨“仁爱”思想特色

2018-01-25曹艳春郭智勇

文教资料 2017年28期
关键词:仁爱

曹艳春 郭智勇

摘 要: 先秦显学的比较在当时是思想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墨子思想在诸多领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仁爱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延伸,在彰显二者不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改变了仁者爱人的一般趋向并体现出了下层导向的民间化特质,其中的泛爱与平等内蕴不断呈现出来,表达了此后日益发展的农工商及小手工业者,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生活环境和追求社会安定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 先秦显学 儒墨比较 仁爱思想 思想特色

周人诗词歌赋中很早即有“仁”的追求,《诗·郑叔》里就有“洵美且仁”的提法,认为这是一个宝贝,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洵也就是信的意思,这里其实是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理解“仁”的意义,做到信而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仁”的推广应该是一个社会行动的真实推演,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漂亮的言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仁”应当有现实的具体表现。但是,在如何表现“仁”的现实意义方面,作为先秦显学的儒墨二家却有不同的理解与追求,从而呈现出儒墨对“仁”的推广的不同选择路径,由此表达了时人对社会和平愿望祈求的不同内涵,同时自然表现出“仁爱”不同取向的阶层意义,其间的特质进而显现出来。

一、孔子的仁爱内涵及实践路径的历史选择

孔子关于“仁爱”的表述有多重意义,其所要阐述的德性旨归包含了不同的意义指向,其想要达到的教化目的也就有所区别。孔子的“仁”在最初层面上其实就是人,《中庸》第二十一章言,“仁者,人也”,但是这个人是有远近亲疏的,所以孔子所要表达的仁又是有梯次的,及“仁者”又是从“亲”开始的,所以“仁者,人也”却是“亲亲为大”,因而“亲”自然而然地成为“仁”的第一个主要内容。“亲亲”在这里是一个最初的简单的氏族或宗族的联系,它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显然有远近的含义在里面。既然有亲近的含义,那么自然容易为人所系且成为一种社会联系,通过这种相对比较特殊的联系,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团体,由此获得某种利益,或者说可以满足特定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亲亲”之“仁”其实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的开始。因而“予仁若考”,亲于氏族,这样统治者相互联结为像氏族一样的关系集团,那么政权自然就变得牢固了。所以,把“仁”作为孔子阐述其政治关系的原初理解其实还是相对比较确切的,也符合其最初的动机。

但是,孔子对“仁”的理解是不是仅此而已,不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样是否可以说得通呢?显然不行。因为“仁者爱人”的实践选择有其政治需要,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能够服从周氏统治的需要,这一点其实与当时周氏氏族统治日渐式微的政治情形是相适应的,在当时政治统治不太稳固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文化团结的调解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政治团结巩固的需要。因此,孔子言“仁爱”之“亲亲”,目的则是希望氏族宗亲不论地位如何都应该团结起来,不忘祖先,实现所谓的底线结盟,由家族走向社会,从而要求“亲其所亲”,而走向社会的路径则是提倡“孝”。

孔子的“仁”天然地包含“孝”,《国语·晋语》篇云:“爱亲之谓仁。”能亲亲氏族、宗族也就当然能做到孝了,所以,孔子认为,君子都能够做到笃爱自己的亲属,甚至在用人方面也会考虑任用亲人担任要职,这样才会放心,故而有“故旧无所遗忘,任人唯亲”,自己的亲属团结结盟,其他外族怎么可能影响到自己政权的巩固呢?由此看来,孔子所言之“仁”还有道德示范的作用,它可以引导人们由“亲”及“孝”,“亲亲”可以在道德上引领人们趋向守德尽孝。因此《论语·学而》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仁”既包含了“亲亲”,又包含了“孝”,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约束,在“孝”的规约下,人们应当遵守既有的政治秩序,也就是说要能够守得住,孔子当然不希望社会躁动不安,那样会影响周氏的统治安危。所以,“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如此天下太平。

除了“孝”之外,孔子“仁爱”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忠”,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的局面,孔子特别担心这样下去就会“民散久矣”(《论语·子张》),国将不国,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剔除“疑心”,大夫也好、老百姓也好、国君也好,都应当履行“忠”道,同时辅之以“恕”道,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以此挽救危亡的种族统治。当然孔子所谓“仁”不仅仅如此,还有“礼、智、信、敏、勇、宽、惠、恭”等作为补充,其内涵大多归于“孝悌”之中,如此等等,孔子希望借此达到“天下归仁焉”,其最终的功德在上,即维护固有的政治统治,“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进而实施“仁政”。

二、由“偏爱”走向“兼爱”:墨子言“仁”的内涵扩展

对于孔子的“仁”,墨子已经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孔子提倡的“仁爱”或者说“仁者,人也”的内涵包摄,其实隐藏了许多虚伪的假象,在这些假象下面真正要表达的“仁爱”的真实意境并非“仁者,人也”。在墨子看来,“仁者,人也”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虚幻的假象,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所指则是“亲亲为大”(《中庸》二十章)。因此,墨子从一开始就发现了孔子所言的“仁爱”思想的局限性,并以此嘲笑儒者为“别士”,这显然有一针见血的味道。所以墨子直言儒家的“仁”不过是“亲亲有杀,尊贤有等”,说来说去只不过是在说“亲疏尊卑之异”(《墨子·非儒下》)。这样看来,墨子其实已经洞察了孔子“仁爱”学说主旨的空洞,所谓的“仁者,人也”的认识在“亲亲为大”与“亲疏有別”的严格区分中并无实际内涵,人的一般的平等的爱其实并没有被发现,“人”仍然被淹没在“亲疏有别”的“忠恕之道”下,“人”在社会生活中意义并未被发现。所以,墨子认为,孔子的“仁”只不过是“以厚葬久丧为仁”(《墨子·节葬下》)。

在此基础上,墨子进一步阐述“仁爱”的一般意义,他认为,“仁者,人也”的意义在于“兼”,应当以“兼”取代孔子的“爱有差等”,达到纠偏的目的。因此,要“兼以易别”,因而“兼即仁矣”(《墨子·兼爱下》)。墨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兼”的观念,以“兼爱”否定儒家的氏族之爱、种族之爱,而且他进一步提出“仁”不能作为单一的概念单列出来,而应当与“义”一并提出,这样对于“仁”的理解才能更加全面。所以,在墨子后来诸多关于“仁”的论述中,他并没有像孔子那样仅仅讨论“仁”的内涵,而是将“仁”与“义”联系在一起讨论,甚至很多时候“仁义”通常是合在一起表述的。《墨子·尚贤下》云“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在《墨子·兼爱下》中直言,“兼即仁矣义矣”,即便说“不仁不义”(《墨子·天志下》)也是连在一起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义”是墨子在阐述“仁”的内涵的时候先决条件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内涵的充实,没有义就没有仁,二者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不难理解在墨子看来,“仁”的内在意义其实就是“义”,这个“义”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上》),甚至“举义不辟贵贱、不辟亲疏、不辟远近”,这样才是真正的“兼以易别”,真正的仁爱在其看来,其实就是“一视同仁”,这是通向仁爱的唯一道路。endprint

由上述可知,墨子“仁”即“仁义”,其核心在于“兼”,正是由于“兼”的普及与推广,“义”才能利人,为“天下之良宝”(《墨子·耕柱》),因此“从事于义,必为圣人”(《墨子·贵义》)。这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把握墨子仁爱思想的实质,上述分析中的一视同仁即是墨子所言之兼爱,因而,兼爱是墨子仁爱学说的核心本质。“墨子贵兼”(《尸子·广泽篇》)、“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无不反映了墨子“仁爱”的“兼及万民”的伦理旨归。因而,在墨子那里“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墨子·兼爱下》),即使“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則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提倡“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这些富有民性内质的思想表达,一方面反映了墨子作为“贱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仁爱”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国有、族有与民有之间难以回避的深刻的社会冲突,这一现实在客观上造就了墨子“兼爱天下”的伦理情怀,同时确实因应了底层人民的广泛呼应,这才导致儒墨二者之间产生了具有显学意义上的持续对峙与相互争论,对春秋战国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与转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墨子有关“仁爱”、“兼济天下”的平等意识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改造与百家争鸣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有些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透出深深的民主意境,对“富侮贫”和“贵傲贱”(《墨子·兼爱中》)等种种偏爱思想的批判,不时散发出强烈又朴实的公共理性的色彩,为中国古代社会民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一影响直到民国初年仍然带来了些许清风。

三、儒墨“仁爱”思想的特色比较

儒家与墨家在“仁爱”思想比较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二者的政治诉求方向不同、归宿迥异。儒家“仁爱”思想尤其强调“爱亲”,通过“亲旧”与“尊贵”,渴望恢复于礼,在“亲亲为大”与“孝悌为本”的规范下,达到巩固族有利益的政治目的,它的方向是向上,维护的是既有的氏族宗亲利益。所以,在政治目的的追求方面其归宿显然不同于墨家。墨家的“仁爱”突出的是“爱无差等”,否定了儒家王公大人的血统优势,主张“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以“兼爱”推行“孝”的社会化、甚至普遍化,打破氏族宗亲的宗族关系,削弱和打破了当权的氏族系统,同时使得专政利益明显受到制约,这个趋向在政治方面的利益导向是有利于人民的,它是向下层人民的转移,归宿在于破除利益垄断,这是儒墨“仁爱”思想比较方面的首要的显著差别。

儒墨“仁爱”思想另外一个方面的不同特色则是体现在方法和路径选择方面的差异。儒家提倡“仁爱”主要是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孔子认为,“仁”在心中,一念即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坚持“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颜渊》)“仁”在人们已有潜能的发挥下,自然就来了,也就是说只要我想到了“仁”,“仁”就来了。儒家求“仁”在这里多少有点顿悟的色彩。然而,墨家对“仁”或“仁义”的追求则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层面,更多强调的是当下的“做”,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上》),而不是以观念引导“仁爱”,墨家关注的是“仁爱”的现实意义。

儒墨“仁爱”思想比较的第三个特色则是儒家的“仁”统摄内容繁杂,在知“仁”的方面常常崇尚所谓内省的功夫,唯心先验论的成分较多,多以内在修养成“仁”。墨子致“仁”的努力在于外在的经验,并以前人的经验作为榜样,所以,“子墨子曰: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厉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墨子·非命上》)虽然与孔子相比,二者都有“信而好古”的色彩,但是,儒家更多的是“述而不作”,与此鲜明不同的是,墨家更加注重作之,即“今之善者则作之”。(《墨子·耕柱》)儒墨二者关于“仁爱”的不同阐解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趋向,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风景,思之以为今用,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尚同与尚贤:墨子政治和合的伦理路径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1-35.

[2]郭智勇.墨子贵生的伦理境界与当代执政伦理转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5.

[3]郭智勇.义利与人性:墨子教育思想的伦理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0-12.

[4]曹艳春.学术下移与墨子务实思想伦略[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2-6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秦显学比较视域中的墨家伦理思想研究”(项目号2016SJD720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仁爱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森工健维仁爱天下 花旗松素情满人间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仁爱济百世 武汉协和初心不改
弘扬国医 仁爱大众
仁爱 诚信 谦和 敬业
——邯郸市中医院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