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探析

2018-01-25陈文婷刘晓雯

科教导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陈文婷+刘晓雯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其中,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价值取向定位、课程形式整合、各类型研究生联动发展、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national atten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field,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reflection,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the present curriculum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linkage development, various types of graduate school in four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graduate curriculum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system.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2014年12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决定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同时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与本科生培养相对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相比,研究生教育在各大高校的重视程度虽然也很高,但更多的是从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展开,对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反思并不多。但是,研究生也是目前国家创新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构成,因此,优化研究生整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迫切的实践意义。

1 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是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中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教育,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罗华毅,2007)。《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薛天祥,2001)。汪霞等人(2015)人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要树立新型人才观,按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以提高研究生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改革。包括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开发、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管理等一系列手段。于桂娥和刘洪彬(2009)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探索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途径;蔡成涛等人(2015)从构建合理且可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实践体系视角出发,从明确课程及实践培养环节目标、建立三阶段工程硕士学制体系以及个性化的灵活培养方案及多样化的论文选题等三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生课程优化的措施。潘百齐(2014)等人则认为,与理科不同,在文科研究生课程的优化中,必须处理好纵深与横向贯通、社会需要与内容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从上述已有研究情况看,各高校都非常认同研究生课程优化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改革设计和措施论证方面,缺少针对不同学科特色背景的分析,多为针对政策指导提出的改进建议,较少通过对教师(授课者)、学生(知识获得者)以及相关单位的详实调研取证来获得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因此,针对我校财经类专业的大背景,从创新人才价值的视角去考虑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对目前已有的教育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推动意义的。

2 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7年5-7月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发放。共回收问卷172份,其中理工类院校34份,占比19.8%,文史类92份,占比53.5%,其他综合类46份,占比26.7%。67.4%的问卷来自学术型研究生,32.6%的回答来自于专业型研究生,两类研究生样本均为硕士研究生。所有量表类问题都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即1代表最差(或很不满意),5代表最好(或很满意)。

2.1 学位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endprint

从表1中可以看到,80%以上的研究生对所修学位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感到一般及满意,均值为3.3分;61.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有效涵盖专业必需知识、有助于培养专业兴趣和研究能力。这说明总体来讲,目前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学习需求。但是,仅有44%的学生认为研究生课程能够满足个人能力和发展需求,36%的学生认为能够照顾个性需求,且60.5%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类型不够丰富,这说明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虽然能够较好体现专业理论知识需求,但仍然以“专业本位”为主,对学生个体能力与需求的关注不足(表1)。

2.2 选修类课程及专项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到,半数学生认为选修课设置较为灵活、门数多,同时83.7%高校支持跨专业选修课程,这为在专业核心知识之外,有效补充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拓展了一定的空间。不过,在选修课的质量方面,满意度并不理想,60%以上學生认为选修课质量参差,并且难以使文、理科交叉形成有效的素养补充。此外,超过半数研究生认为目前开设学术道德及规范类课程是必要的,并适度增加研究方法课程,说明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和其研究取向结合起来,不应是仅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如何提升其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功能(表2)。

2.3 教学手段与内容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72.67%的学生认为目前研究生课程的学分、学时设置情况基本合理,而且从表3中可以看到,总体来讲,超过一半以上学生认为目前研究生课程的容量较大,课程前沿性与更新度比较好,可以满足前述知识获取的目的。但是,就教学手段而言,虽然研究生对授课教师较为认可,但整体课程设置形式上,实践课程满意度不足45%,网络课程的开设率更低,满意度不足20%,这说明在研究生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课堂实践性的提高,这也是造成前述的个体价值关怀不足的一个原因(表3)。

3 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设计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在目前的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中,主要要处理好课程体系的定位、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匹配、各类型研究生的联动培养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几个方面。

(1)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的定位应从纯粹的“学科/专业本位”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多远价值取向发展。目前,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价值取向: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王传毅和黄俭(2016)指出,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主张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研究和运用知识,课程设置要根据知识的分类和逻辑来进行,以满足学问与技艺等系统知识发展需要。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设计课程,侧重于课程对国家利益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个体价值高于其他价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把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过于突出强调“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从而使得人才培养中对“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性关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研究生培养的层次上看,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应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有可以互动互联、有所整合。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下,对研究生的培育不应仅仅是学科理论知识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价值取向的人才。

(2)针对不同价值取向的研究生分类,增强课堂灵活性,实现“人才培养”而不单是“知识传授”。目前,高校研究生学位点以二级学科作为主要课程设置单位,实施的是以二级学科设置的培养方案,这样设置,往往注重专业内的知识的授予,而缺少对基础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重视。这导致学术型研究生在就业环节难以适应行业与社会取向需要,而专业型研究生则在科学研究部分难有提升。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不少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内容差别不大。各研究生培养院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多侧重于入口和出口两端,即严格招生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导师往往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而忽视课程教学(孙晶,2013)。本文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不仅要对不同价值取向下的研究生分类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不同层次研究生整合起来,利用多方资源开设课程,引入“实验、实训、实践”加“讲授”、“研究”的多元课程设计模式,并结合灵活授课手段,发挥“微课”等现代教学在碎片时间利用、自我学习、翻转课堂方面的有效作用。同时,依托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各个学科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先进经验制定相关的基本课程。

(3)各类型研究生分层治理与联动发展。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校普遍采取研究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政策,两类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与评价模式也采取不同方法。这虽然突出了不同类学生的特色,但两类学生具有的资源互补和知识互补性却没有体现出来,或者说,尚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更好的拓展。从课程设置和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针对专业型研究生较多采取的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向学术型递延,由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型研究生接入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指导环节;而学术型研究生可通过行业追踪研究来反哺专业型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角色的双向互换和对接。通过联通两类研究生的资源和知识特色来推动整合课程体系的发展。

(4)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与动态发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的动态要求,这使得课程设置不应该是一个静态设计,而是需要在课程反馈实践中不断修正评价标准,形成课程动态的准入、调整与淘汰机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是对前三项研究内容能够切实可行的有效保障,也是对研究内容的落地进行诊断与研判的重要指标。

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yjyb201707);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内涵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蔡成涛,梁燕华,张雯.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2] 罗华毅.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 孙晶.深化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

[4] 王传毅,黄俭.基于价值取向分析的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

[5]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

[6]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于桂娥,刘洪彬.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