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2018-01-25邢思敏

速读·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复调罗生门

摘 要:《罗生门》是日本的著名的导演黑泽明指导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在揭露了人性的同时,其电影叙事的手法也十分特殊,因此本篇文章就来讨论一下《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罗生门》;叙事手法;复调

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所导演的《罗生门》获得了195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1952年的奥斯卡荣誉,因此黑泽明也成为了日本乃至亚洲的第一导演,让亚洲的电影走向了全世界。这个故事发生在12世纪末的日本,一名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树林之中,他的妻子真砂则被大盗多襄丸强暴,武士的尸体被一个砍柴的樵夫发现。就是这么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由于导演的叙事艺术,使整个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一)多元的叙事手法

多元的叙事手法指的就是在一个场景之中有多个对话者,他们用自己独立的语言来解释一件事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剧情更加丰富,更能够吸引读者的观看兴趣,在电影中的凶杀案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大盗多襄丸叙述说:“几天之前,他在树林中看到了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由于看到真砂十分漂亮,就把武士金泽武弘骗到了山上,然后再把真砂骗到了山上,强暴了真砂,真砂要求自己和巫师金泽武弘决斗,自己用刀杀了金泽武弘,但是真砂却趁乱逃跑了,自己就下山了。”

真砂叙述说:“大盗多襄丸在强奸完自己之后就独自离开了,自己就去丈夫金泽武弘那里去,结果丈夫很嫌弃自己,自己用短刀把丈夫身上的绳索割断,并且让丈夫杀死自己,结果被拒绝,自己昏倒了,醒来之后就发现丈夫已经死亡,胸口上插着一柄短刀,于是自己就匆忙的下山了。”

武士金泽武弘借助了女巫之嘴说:“在多襄丸强暴了真砂之后,真砂想和多襄丸一起走,结果多襄丸在听到这话之后就立刻想去杀真砂了,结果真砂逃跑,回到山上多襄丸替自己割断了绳子,独自离开了,自己十分的羞愧懊恼,就用点到自尽了,过了一会就发现有人把自己自尽的短刀拔走了。”

樵夫叙述说:“他听到了女人的哭泣声,然后在丛林里面看到了大盗多襄丸跪在一个女人前面请求原谅,让她跟着自己私奔,在多次诉说之后就威胁真砂说不答应自己就杀死她,真砂将自己丈夫金澤武弘的绳子割断,让他俩进行决斗,但是金泽武弘确认为真砂不值得自己为她冒险,认为她失了身就应该自尽,大盗多襄丸也认为真砂不值得自己冒险,但是真砂却用语言激励他俩,他们两个人就进行了决斗,最后多襄丸大获全胜,杀死了金泽武弘,但是真砂也趁机逃跑了,大盗多襄丸也拔出了长刀,独自离开。”

看完他们的叙述,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出来大盗多襄丸在刻意地描述自己的勇敢,真砂则在诉说着丈夫金泽武弘的冷漠刻薄,而武士金泽武弘就在说着自己敢于自尽,有着武士的风度,这种叙事方式是很少见的,一般的电影也不会采取这种多元的叙事手法。

(二)反复的叙事手法

法国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米兰·昆德拉就曾经提出过反复叙事这个名词,在《罗生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在看到反复叙事在电影中的应用,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反复叙事其实就是把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眼光来观看。这种的叙事手法会让电影变得更加的悬疑,由于观看的角度原因,导致观众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能一步一步的看到问题。

在那四个人的不同口供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端倪,多襄丸说武士金泽武弘是因为和自己决斗失败之后被自己杀死的,他的妻子真砂说自己晕倒之后,醒来就发现自己的丈夫金泽武弘已经死亡了,而武士金泽武弘却说自己是因为妻子被侮辱,自己羞愧难当自尽身亡的,但是所谓的目击证人樵夫却说他是和多襄丸的决斗中被杀死的,还有就是多襄丸和那个樵夫都说武士是死于长刀,而真砂和金泽武弘却说是短刀让武士丧命的,让人们看的扑朔迷离,不明真相。

在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场景的描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雨,比如就在故事的开场,导演就用雨来烘托了气氛的紧张和时代的悲哀,还有农夫在雨中狂奔的情景中的雨,也是为了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三)空间的不断转换

《罗生门》这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场景的不断转变也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一,故事背景主要集中在罗生门、树林、小路、纠察使署这几个场景之中。故事开始就是在罗生门之中,由于天降大雨,樵夫就和路人一起说起了金泽武弘被杀的案子,随着樵夫的讲述画面突然转变到了树林之中,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在树林之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随着樵夫的讲述喵喵来到了树林外面的小路上面,最后画面又转到了纠察使署的上面,接下来就是大盗多襄丸的解释,妻子真砂对事情的回忆,和武士金泽武弘的灵魂现身,在他们三个人的叙述过程中画面不断的在罗生门、小路、树林、纠察使署之间不断的转换,虽然一些观众不太习惯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新奇。

(四)角色的转变

开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三个人大盗多襄丸、武士金泽武弘和真砂,他们三个人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而樵夫作为这件事情的观测者,本应该是樵夫的话最具有说服力,因为他和整件事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樵夫和脚行僧因为婴儿而反目成仇了,在这个的过程中,樵夫的身份就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这也让人们对樵夫的话有了怀疑,最后让打杂的人告发说就是樵夫将死者金泽武弘身上的短刀给偷走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这些个讲述着都不是十分的靠谱,这就让人们对故事的情节有了疑问,吸引了观众的观看兴趣,也揭露的人性的丑恶。

(五)叙事中的评价

除了直接的叙事,在《罗生门》这部电影叙事中的评价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在电影中有三个陈述者,他们就是樵夫、打杂的、行脚僧,虽然他们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他们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个阶级团体,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endprint

打杂的这个人就是代表着一些总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自私自利的人,在开场的时候他就表达出了死一个人根本不算事的态度,并且在分析这个案情的时候他也是从来不肯相信别人,总是从自己这个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当他发现了弃婴的时候,他就公然的把弃婴的衣服给抢走了,面对别人的责问的时候,他就说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首先都是要考虑自己,就算自己不拿走这件衣服以后也会被人给拿走的,但是他又十分的敏锐,从樵夫的话中他轻松的就发现了樵夫就是偷走短刀的人。

行脚僧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的形象就是十分圣洁的,有着悲天悯人的性格,他不能看到一切不好的事情,但是在面事情的同时又是显得十分的软弱无力,只能无声的哀鸣,在故事中他不断的感慨人性的自私,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世界,只能默默的感叹,在樵夫收养弃婴的时候,他还以为他也要剥夺小孩的内衣,在弄清楚事情之后他感到十分的欣慰,他决定相信人了,这就意味着对人性的肯定和。

樵夫这个角色在故事中还是比较重要的,并且他的性格介于行脚僧和打杂的之间,他是众多人的化身,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又有着普通人的缺点,比如爱贪小便宜,偷偷的把金泽武弘身上的短刀偷走,但是樵夫仍然是那个将案情表述最清楚的,他在电影最后收留那个弃婴也是全电影的精华所在,象征的人性的美好。

有人说这个结局不好,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评价,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导演黑泽明在拍摄这段的时候肯定也是十分痛苦的。

二、《罗生门》叙事艺术的优点

(一)突显人物性格

《罗生门》在叙述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叙事手法,让里面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的丰满,比如大盗多襄丸在他自己的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是十分的骁勇善战,武力高强,是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绿林大盗。但是在樵夫的叙述过程中,他和武士进行决斗的过程中显得十分的心虚,害怕,在交战的过程中瑟瑟发抖,如流氓般的打仗,揪头发,咬人,无所不用其极、真砂她吧自己叙述成了一个柔弱的女子,面对强大的敌人,不能反抗,只能自己默默地承担。在樵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真砂十分的喜欢强大的男人,尽管大盗多襄丸强暴了自己,但是她还是让自己的丈夫去和多襄丸进行决斗来确定自己的归属。武士金泽武弘子在描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因为妻子被人强暴而无颜活在世上,就自尽了,来彰显出自己的勇敢和决绝。然而在真砂和樵夫的话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懦弱和冷酷,他被多襄丸杀死。影片运用了这么多的手法来表达的各个人物的形象,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哪一个形象才是他们真正的样子,全靠观众们的自行猜测。

(二)更加吸引观众

《罗生门》在叙述地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次的倒叙手法,这个手法是不断的回想过去的事情,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整得支离破碎,让观众们也摸不到头脑,只能跟着作者一步一步的走,慢慢的进入了剧情的设定当中,让观众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将叙述者变成了讽刺者,让观众大感兴趣,从而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

(三)突出故事情节

在纠察使署的辩论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叙述,但是没有一个人将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叙述了出来,他们四个人都说出了真砂被强暴和金泽武弘被杀害的事实,但是在细节方面,每一个人都在将自己的优点说了出来,故意将自己的缺点隐藏了,叙述者在辩论的过程中都在贬低对手,但又拿不出来证据,他们的证词都是相互可以反驳的,让这件事情的矛盾再一次的扩大。由于每一个人的叙述都具有真实性,就使得四人的证词更加的扑朔迷离,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让观众们雾里看花才是真谛。

(四)更具层次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不同导致了这个故事的悬念增加了很多,每一次的叙述都是重复的说。但是由于讲述的人不同,所带着的主观色彩不同就使得每一个人的叙述都是有着局限性的,只能有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因此,观众们在看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分析来还原整个事件原貌,对这个故事进行反思和回味。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和别的电影叙述方式的不同,让电影中的叙述者不断的变化,显示出很深奥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倾听者和叙述者的身份也在不经意间进行转换。在开始的时候,樵夫讲述这个故事,真砂、多襄丸、金泽武弘是倾听者,樵夫是叙述者,但在纠察使署的时候,樵夫就变成了倾听者,而真砂、多襄丸、金泽武弘就变成当事者了,而本故事中真正的局外人就是打杂人,他是整个电影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一直在督促着樵夫将这个故事讲完,从而帮助观众进入到电影之中。

三、《罗生门》叙事艺术的内涵

(一)对人性的认知

当樵夫在评价多襄丸的时候,打杂人和行脚僧都认为多襄丸的话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人性的理解这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打杂人认为人是一种很现实的动物,天性就有着自私的行为,因此在遇到事情的同时就会下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而行脚僧就认为人是完美的,他活在过于理想的世界中,认为一切的欺骗、罪恶都是假象。

(二)对真理的追求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对人性的划分,以行脚僧为主的纯理想主义。以打杂人为代表的自私自利主义、和以樵夫为代表的善良主义。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之下我们能够发现该影片对人性的分析是十分透彻的,导演通过人物的复调形式告诉观众,人性是既包括冲动也包括理性。虽然《罗生门》复调形式看起来十分的混乱,然而经过层层的剥丝抽茧,我们能够发现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三)对社会的希望

本影片在拍摄的时间正是日本被美国管理的期间,日本的本土文化遭受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入侵,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其实电影中的金泽武弘、真砂、樵夫、多襄丸就代表着当时日本的各个阶层的劳苦群众,他们在互相争论着各种文化的好坏,如同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在吹捧者自己文化的好处,过度的贬低着别人的文化,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大和民族身上的坚韧、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了,这也是当时日本重建的希望。《罗生门》就是创作在这个时期,它代表着日本重建的美好期望。

四、结语

《罗生门》创作的环境是日本经济最为崩潰的时代,一切的东西都是缥缈不存在的,黑泽明的创作方式大胆,让人们耳目一新,在叙事的方式上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开创了电影届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王逢振译.政治无意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邢思敏(1996—),女,满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复调罗生门
屠龙者终成恶龙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宗教音乐人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