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妙笔生花
2018-01-25顾敏利
顾敏利
【摘 要】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课堂练笔的潜在价值,体现在运用者适度地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适时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走进文本,运用“仿写出新”“填补空白”“改写故事”“真情流露”等妙招,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让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能比较快速、流畅地加以表达,使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教材是老师和学生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资源,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行语文书中收录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将读写结合,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练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大语文观”里有一个新的诠释——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通过练笔,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以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快速流畅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同时,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这样的妙“笔”生花,怎不令语文老师们趋之若鹜?因此,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开发教材中的写作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开发、挖掘文本资源,找准练笔点,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练笔在教学中的几点妙用,求教于同仁。
一、“妙笔生花”妙招一——仿写出新
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如果能善于模仿范文写作,就能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抓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精彩段落或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仿写。可学习其写作形式,也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而在内容上应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从而达到“出新”之效果。
例如:《新型玻璃》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介绍事物特点的说明文。前面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也明白了介绍事物的方法。课后也有这样一个练习:“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对前面几段的教学,让学生基本了解了介绍玻璃的方法后,安排学生学着课文介绍事物的方法来写一写,大胆想象,设计一种新型玻璃。根据本班学情,笔者列出几种玻璃供他们参考,如香水玻璃、自动清洗玻璃、音乐玻璃……自己能创新更好。
随着年级的增长,练笔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再局限于优美句段的仿写,而是过渡到写作手法的仿写。通过练笔,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形式虽一样,但内容上写出了新意,可谓是学以致用。
二、“妙笔生花”妙招二——填补空白
课文的有些地方常会留有“空白”,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在看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些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当讲到“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里肯定有想法的。那他会想什么,才让他做出了必须放生鲈鱼的决定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去猜想父亲心里的想法。学生通过练笔,更好地理解了父亲的行为,从而体会到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一种把阅读和习作融为一体的练笔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不仅仅为学生创造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书上遗留的这些“空白”。
三、“妙笔生花”妙招三——改写故事
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编排了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韵味极强。教师可以挖掘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
例如:教学《秋思》一诗时,笔者在学生理解诗句和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课后练习,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有学生这样写:
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去了,转眼间,已经是秋天了。洛阳城内,冷风阵阵,吹落了枯黄的树叶,满地都是黄叶。看着这无比凄凉的景物,张籍禁不住涌起了思乡之情。
他多么想回家看看父母,可是无奈公务烦身,不能如愿。正在沮丧时,他遇见将要回家乡的同乡好友。于是,他赶紧写了一封家书,托同乡转送给家人。在信中,问候了父母、哥哥、嫂嫂、弟弟、妹妹……并表达了不能回家看望家人的歉意。还讲述了自己在外的工作和生活,一切安好,不要挂念……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说不完,匆匆忙忙,他终于写好了信。
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又把信拿回来,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自己是不是少写什么。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补充了又补充,迟迟不肯将信送走。
张籍依依不舍地把信交给了朋友,再三叮嘱:“你一定把信保管好,不要丢了,务必交到我父母手中,拜托了。”朋友信誓旦旦地说:“放心,一定照办。”说完,朋友大踏步地走了。
张籍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能离去……
把短短的一首诗,写成了具体可感的故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妙笔生花”妙招四——真情流露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情”来观照文本,寻找出为深化文本“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讲细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的事情。当“我”看到母亲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工作,看到母亲脊背弯曲、眼神疲惫、手指龟裂、依旧忙碌工作的一幕幕时,“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的“我”思绪万千,既被母亲感动了,又为自己向母亲要钱买书而内疚。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一定被“我”的情绪感染了,产生了共鸣。趁热打铁,此处设计了小练笔:“看到这一幕幕,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钱,跨门跑出去……此情,此景,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我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孩子们,拿出笔,请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决心,可以写你的懂事……”
语文课例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创设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写中净化情感,升华思想。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小练笔应该承载的是语文综合训练的角色,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课堂练笔的潜在价值体现在运用者对其适度的开发,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發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文本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