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暗的图画》主人公的身份困惑与伦理选择

2018-01-25耿硕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

耿硕

摘 要: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战后文坛上,其战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阴暗的图画》是野间宏早期的第一部作品,被日本文坛公认为最早一部具有日本战后文学特点的作品。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进行解读,主人公深见进介对永杉英作等人激进的革命道路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认同又有反对,但他最终没有走向革命道路,而是追求着自我的完成,走一条“既不叛教也不殉教”的道路。作品主题隐喻了法西斯统治下的日本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身份困惑和伦理选择的过程,是对自己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困惑中进行伦理选择的探索。

关键词:野间宏 《阴暗的图画》 身份困惑 伦理选择

一、野间宏与《阴暗的图画》的创作

野间宏生于1915年,是日本第一次战后派的代表作家,在求学期间,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参与实践,参加反战运动,而且对革命甚为关心。1941年,野间宏作为补充兵应征入伍,并被派往南洋战场,但因患病,被从菲律宾战场遣送回国。1943年,野间宏因违反《治安维持法》,由陆军军事法庭审判后下令逮捕,关进大阪陆军监狱;1944年春被放出监狱,但仍处于被监视之中。这段痛苦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反战小说的基础。日本宣布战败后,野间宏便着手进行创作,并把这一时期的经历写成了处女作《阴暗的图画》,继之,野间宏又接连发表了《脸上的红月亮》《崩解感觉》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从各个角度挖掘日本国民的人性、爱情和幸福是如何被这场战争所扼杀和破坏的。195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真空地带》问世,这是一部以揭露战争中的日本军队和军国主义的本质为主题的小说。之后,野间宏又相继出版了《青年之环》等长篇小说,其中《青年之环》是作者迄今為止最长的一部小说,获得谷崎润一郎奖。1946年发表的《阴暗的图画》,是作家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本多秋五将其评价为“战后派作家的第一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战后文学全体的第一声”,这一评价更是确立了《阴暗的图画》在日本战后文坛乃至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阴暗的图画》最初是在1946年以连载小说的形式被刊登在《黄蜂》杂志上的,小说描述了京都大学经济系大学生深见进介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青年知识分子,以他从傍晚到深夜的行动为线索,巧妙地刻画了几个革命青年的形象。在细致的心理分析中,小说以深见进介为中心,通过他的接触和观察,一开始叙述深见的父亲给他写信,告诫他安分守己;紧接着,深见向食堂的大鼻子老板借款遭到拒绝,万分耻辱;在食堂吃饭时,又被自称合法主义者的小泉清等人嘲笑,引发了他对苟延残喘的父亲等人的厌恶,羡慕永杉等人的革命道路;之后,他到了永杉英作的公寓里,对勃鲁盖尔的画集有着不同的理解,此时深见感到他与永杉等人的道路终究是不同的。后来,永杉等人被捕死于狱中,虽然深见佩服永杉等人的牺牲,但他不觉得自己有错,他认为自己的道路是“不得已的正确的道路”。在1946年10月召开的新日本文学会第二次大会上,宫本百合子在题为《文坛及文学的一般形式》的报告中这样评价《阴暗的图画》:“在无产阶级运动时代,文学上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描写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关于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似乎都被简单化了。”野间宏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三种新的形势的人,他“既不是殉教者,也不是叛教者”,第三种人的任务就是把“没有办法的正确性必须再一次变成笔直的、没有弯曲的”。

《阴暗的图画》是以野间宏自身的经历创作的艺术作品,而野间宏也曾这样自白:“这是为了除却战争积聚于身的重大压力、将内心的激愤以爆发的形式写出来的,所以,文中语言有许多不均整之处,很多地方,有粗糙生硬之感,但却有其内在的力量。”“写《阴暗的图画》时,大多数日本人都无法按照常理去思考什么,战争,完全破坏了日本人常识性的思考能力。我想在这种情况下,用新的目光,重新观察一下各种事物。”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这部令人费解的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以及隐喻的伦理内涵,揭示作品中作家通过“阴暗的图画”揭示战争期间日本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是日本全体国民是如何进行伦理选择的,重新深入认识该小说的伦理价值。

二、伦理环境下的身份困惑

1.“阴暗的图画”的现实象征

野间宏在小说开头描写了画家勃鲁盖尔的画册中的一幅“阴暗的图画”,开篇第一句就颇具特色:“没有草,没有树,没有果实,夹带着雪片的狂风吹过这片荒凉的土地。”开篇的这一句将读者一下子带入一个阴森恐怖而又蕴藏着某种骚动的世界里。由于《阴暗的图画》描写的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内的军国主义强权统治极其猖獗的时期,与勃鲁盖尔在画集中反映的黑暗年代极为相似,而且小说中这些环境写实镜头让人觉得恐怖和压抑,所以画册对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显然,“阴暗的图画”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没有草,没有树,没有果实”,“狂风”以及“荒凉的土地”这一连串的阴暗的画面为整部小说渲染了一种“阴暗”的氛围,不仅象征着深见等青年知识分子灰暗的青春,也暗喻了不得不承受着一切灾难的日本国民的现实生活,更暴露了背后压迫着自我的沉重的社会桎梏。紧接着,在野间宏对画册的描述中,“大地被躲在云中的黑色的太阳烤焦了,黑色的漏斗状的洞穴随处张开着”是最让人警醒的。事实上,勃鲁盖尔的画册并没有出现“黑色漏斗状的洞穴”,这是深见进介自己的想象,同时也是野间宏独特的发现。这幅画册将我们引入主人公深见进介的意识状态和现实世界中,黑色的太阳、黑色的洞穴、忽明忽暗的大地是一个“死”的无生命的世界,象征着战时的日本社会。其实,主人公深见脑海中这些幻觉和想象,都是由勃鲁盖尔的画册引起的,这似乎在暗示读者,“阴暗的图画”象征着作家心里潜藏着的对自己的人生和对日本社会的思考。查德威克曾说:“象征主义可以定义为表现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这种表现既不是直接将思想和情感描述出来,也不是通过与具体的意象进行明显地比较而给她们以限定,而是暗示出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什么,并且通过使用不加解释的象征性符号,在读者心里将它们重新创造出来。”这并不是空谈和臆断,因为作家的种种想象和幻觉与近代日本社会、日本文坛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都密切相关。endprint

战前文坛“私小说”占据了统治位置,私小说主要描写个人状况,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但与国家和社会都是脱离的,不具有人的普遍本性。而战后文学试图摆脱“私小说”的束缚,把人与社会的关系写进作品中。本多秋五在《战后文学的作家和作品》的后记里记述:“所谓‘战后文学,大概可以说是一种苦斗文学,若说‘战后文学没从战败之前的文学中学取任何东西,这是胡扯。可是‘战后文学却是一种对战败之前的一切文学怀有不满情绪的文学,是自以为与战败之前的文学已一刀两断,至少希望与它一刀两断的文学。”实际上,战后文学就是要分析自我,完成社会变革过程的探索,建立一条开辟政治和文学的新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寻找新的起点,而《阴暗的图画》就包含着这种唯一的可能性。因此,“二战”以后,以野间宏为首的作家在思考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日本战败成了作家展开新的伦理选择、重新思考文学的转折点。

2.深见进介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阴暗的图画》中,深见进介是一个典型的“清高型”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是京都大学的进步青年,但他身上充满了矛盾,孤高却又自我厌恶。小说开头描写了作为大阪府厅小官吏的父亲寄给深见进介一封信,信上告诫深见进介不要乱花钱,要“节约第一”,而且作为小官吏的他特别叮嘱深见一定要注意“思想问题”,要“安分守己,坚持不妄然结党成帮的原则”。深见进介对于父亲的要求不以为然,他认为父亲是被金钱压垮的人,对父亲很是生气。可是在与父亲的对峙中,深见进介想到他不像资产阶级出身的永杉那样完全不考虑金钱的问题,他感到金钱的压力一直在束缚着自己,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于是他在惶恐中来到了食堂,提出能否把这个月一半的伙食费延迟,却遭到了食堂“大鼻子老板”无情的拒绝。生活拮据的深见进介心中有了巨大的羞耻感,他与父亲同属一类人,他们就像“那些四脚爬行的兽”,“带着不洁的伤口,在地上拖着尾巴,艰难地维持着似人非人的生活”。小说中这些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无不让人觉得压抑和愤慨。在金钱的贪欲面前,人竟变得如此丑恶,不通人性,无异于动物,这难道不是主人公赖以生存的伦理环境的混乱吗?深见进介在这样混乱的伦理环境下,想要挣脱出金钱的束缚,不再为金钱的压力而低三下四,坚持自我,保留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那份清高。深见进介一边对社会制度(崇尚金钱)充满愤慨,一边对自己没有金钱能力而感到羞耻这一矛盾心理跃然纸上。

当深见停留在自己充满挣扎的思绪中时,自称“合法主义者”的小泉清等人对他又无休止地嘲讽,让他加入到自己的阵营里,并咒骂永杉等人是一群“蠢货”。深见对父亲、饭店老板和小泉清等人的苟且偷生是十分厌恶的,不想和他们走同一条道路。小说中可以看到在复杂的社会伦理环境中,战争所造成的可耻的生存。因此,深见进介便说:“日本人的肉体是扭曲的,我们的肉体被扭曲着和腐烂着,我们必须将这些肉体扳正。”其实,这里暗示了深见如何进行伦理思考,更隐含着野间宏自身作为日本作家的伦理身份的思考。正是因为深见对自己内心进行了思考,他才更倾向于永杉等人的革命主义的道路,可是他又不一味地坚决支持他们。深见觉得他们的斗争缺乏策略,在到了永杉英作的家中后,他觉得这才是自己该来的地方,除了这里别无他处,但他转念又想,不是这里,自己的道路与这条道路是偏离的。深见不想像永杉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只是认为永杉等人太过于盲目,但他并没有认为他们的行动是错误的。他想要保存自己,却又产生了自我厌恶。在这种伦理困惑中,他坚持的“自我保存”与革命道路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深见内心也充满了挣扎和苦闷。作者对于主人公的描写,隐喻了战争年代青年知識分子从感性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写出了他们经受身心摧残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概括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无奈。主人公是一名孤独的男性,既可看作是作家自己的伦理困惑,也可看作是那个时代整个日本年轻一代的伦理困惑。

三、困惑中的伦理选择

在这种身份困惑中,深见进介彻底与永杉他们分手了,而跟永杉等人的彻底分手意味着对自我的舍弃,对自己已有伦理身份的舍弃。“日本人,不,日本的学生们,他们太轻率地看待生命,太不保重自己了,所以有些伟大的人物将要诞生,却又夭折了。”这种想法是深见回答木山省吾的询问时一气呵成的。而木山又问道:“那你对永杉是怎么看待的呢?”深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只能说在永杉这儿找不到自身的绝对性了。”在混乱的伦理环境中,深见在追求着自我的保存,进行自己的伦理选择。所以,深见并没有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出匆忙的决定,而是在理性主义控制下走向了第三条道路。深见的第三条道路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是极为个性的选择。而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平野谦在为1955年日本新潮文库版的单行本小说《阴暗的图画》撰写的解说文中写道:“历来参加运动的人们的结果,只能是殉教者和叛教者。到了《阴暗的图画》的深见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第三条道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新的形象是前人没有涉及的。”为此,他从思考中走了出来,坚信自己,维持自己。这意味着对于深见进介这种暧昧的“自我保存、自我完成”的知识分子来说,只能走自我完成的道路,没有第二种选择。

小说最后,永杉等人死于狱中,深见对于三人的死亡很是伤心,但他仍然确信他们没有错,自己也没有错。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野间宏本人持有的,他作为战后余生的一员,曾经说过,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更想活下去。深见做出这样的伦理选择,也是野间宏不断权衡后做出的符合自己伦理定位的选择。在主人公伦理选择的过程中,野间宏本人也重新找回并确认了自己的伦理身份,选择让自己生存下去。但当主人公出狱之后,一切都回到了现实当中,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成为最市井的伦理身份。“阴暗的图画”隐喻的是战争时期日本人的自我觉醒、伦理思考和伦理选择,这样的伦理选择同时也是野间在文学创作上做出的符合自己的伦理定位的选择。

日本著名作家伊藤整曾说:“《阴暗的图画》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的纪念塔,看过作品的人都难以忘怀它那令人无法忘记的气息。”这部作品“凝聚着作家的亲身感受,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始终如一地直面现实,考察和思索具体的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忠实地剖析着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灵魂”。当主人公与木山彻底告别的时候,这种伦理选择充分体现了作家在伦理困惑中如何认识自我和寻找道德出路的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作品中深刻地体会到野间宏对于这样的伦理选择是不后悔的。而如果仅仅把主人公看成是利己主义的话,就难以把握这部作品深邃的伦理思考,难以正确理解作品的伦理选择及伦理身份确认。

四、结语

《阴暗的图画》中对于主人公的塑造,既描写了对父亲、大鼻子老板等人金钱至上且苟活于世的厌恶,表现了其逐步靠近革命道路的一面,又描写了主人公终究意识到自己与永杉等人的革命道路不同,从而塑造了深见矛盾与困惑的一面。虽然主人公遭遇了伦理的困惑与挣扎,看着永杉等人为革命牺牲自己,深见有着强烈的共感和敬意,但是他又认为他们缺乏科学性,他试图既不叛教也不殉教,踏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野间宏首次将人所固有的自我保存的伦理本性和为了革命运动敢于牺牲自己这两种伦理选择联系起来,集中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人们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中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可以说,野间宏将彷徨、矛盾中的日本人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的心理描写成为野间宏的创作特色,其文学创作与理念对当时的战后派作家及后来日本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伦理身份选择
论许三观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