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数学课堂 发展核心素养

2018-01-25王佳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王佳佳

【摘 要】小学数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学知识、数学 情感、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应用等。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教学起点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主体地位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是指教学内容、目标、方式、教与学四个要素的优化,就是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组合,善于创造教学环节的最佳时域,用最少的精力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即高效化。教师应注重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可以从教学起点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主体地位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起点,实施个性化教学

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受已有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学生自身的个体经验是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班级、地区的学生,学习起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必须全面确定、定性定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教学过程,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以学定教”。

(二)有效重组教学资源

教师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时,要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太难或者太容易的教学资源都不适合于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有效把握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坚持以学为主体的价值导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品读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有效重组教学资源,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考热情。教材的课时安排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当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学内容发生冲突时,我们也可以将课时内容适当重组,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目标,取得多元成效

教学目标,涵盖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使用、教学内容、教学起点等要素。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现求知的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持续的发展。教师采取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度性

我们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客观具体要求,而且要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落实到位,并以此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学生的发展空间。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应该有知识技能上的目标,更应该考虑到情感态度上的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片面追求全面性,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内容如果是以问题为主线和核心的,那么教学中就应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强调“做中学”;如果教学内容以概念为主,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重视推理的逻辑性,突出概念之间的关系,突出“为什么”;如果教学内容是由各种事实、规则和技能堆积而成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突出对规则、步骤的演示,强调操作程序,以达到熟练应用。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各个阶段教材内容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阶段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如统计的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也应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中低段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高段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据的过程,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学为主体,就要做到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数学教学活动追求的是“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让学生“做”数学、想数学,在想中做,在做中想,激发学生的认知参与思维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课堂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真正实现学为主体,以学定教,就需要教师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中预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给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实施顺学而导。在数学知识的导入时,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具有真实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问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能力水平,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比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endprint

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设计一种常规性教学环节,这种常规性教学环节不可能会有动态生成的教学效果产生。要想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就需要教学时善于取舍教学环节,合理运用教学方案。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适当地取舍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以往这样的课设计时往往把万以内的读法作为复习铺垫的内容,目的是抓住新旧知识进行导入。而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这样设计了,因为学生已经对这些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就直接展开新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写比10000大的数,试读这些数并介绍读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由此展开新课教学。

(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課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否有效,对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内容和练习形式,把握好练习的质量,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设计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练习。

1. 分层式练习

课堂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练习,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练习成功的喜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把练习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练习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必做题之一: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3×5=( )

口诀:( )

5×5=( )

口诀:( )

5×2=( )

口诀:( )

5×4=( )

口诀:( )

必做题之二:填上合适的数。

( )×5=15

5×( )=25

( )×4=20

5×( )=10

选做题:想一想,能填几?

4×5+5=5×( )

5×4-5=5×(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全部完成。练习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的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2. 阶梯式练习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我们需要设计阶梯式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以学为主体。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例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235+78+65→235+(78+65)→235+78+65+22→235-78+65-22”,练习的层次逐步由简到难,由加到减的延伸,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优化主体地位,提升核心素养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现在更多提倡的是“双主体”,即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以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变必须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另外,课堂上还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采取恰当的方式完成既定的要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学习有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