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
2018-01-25周楠
周楠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小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数学体系,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备受重视的一种教育方式。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课堂游戏、回归生活、操作情境等作为切入点,浅谈如何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加强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体验;课堂游戏;回归生活;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储备出发,巧妙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教学体验,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研究如何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加强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刻不容缓。
一、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需要适时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强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所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效融合创设情境,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练、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因素。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其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授“认识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我准备了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积木,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同样多的积木,让学生玩“搭积木”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搭得高、搭得漂亮,这样小学生能边玩边直观地认识立体图形,并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小学生在这种游戏教学中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令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小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二、紧密联系现实问题,有效回归生活实践
创设情境需要紧密联系现实问题,有效回归生活实践。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本质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要想提高生活情境与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水平,需要将情境的创设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相连。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将情境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情境的创设不仅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连,还要让情境的创设能够回归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我在教学中会将应用题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我会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我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数学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巧妙创设操作情境,加强学生动手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可操作情境,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地熟悉、理解与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数学生活化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小学生学以致用,要根据小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小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的熟悉和应用,我有效结合课件,创设了一个在玩具店买玩具的情境。我在“玩具店”里摆了许多玩具,并标注了相应的价钱,然后对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你们去了这间“玩具店”,你想买哪两个玩具?一共要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马上选好了玩具并算出了价钱。通过创设这种实践情境,学生学会了买东西如何算钱,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紧密联系现实问题,有效回归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操作情境,加强学生动手体验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加强和完善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宇君.创设“真”情境,提升学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32):182-183.
[2]杨秀珍.情境·体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新课程(下),2017(6):103.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