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实力及其影响因素测度
2018-01-25秦尊文黄展
秦尊文+黄展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是大多数城市群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城市與城市间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大多处于离散状态,整体竞争力还未集中体现出来。从城市群内部来说,产业分工不明确,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整体功能并未充分发挥,且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彼此之间合作小于竞争。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5年经济实力演变格局来看,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呈现出三极发展的特征;宜昌、衡阳、九江等城市呈现赶超发展态势;另一部分城市则有进一步边缘化的隐忧。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以及政府的作用来整合产业格局,引导城市、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群产业优化与转型,从而提升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资源禀赋;空间集聚功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12-0026-06
一、引言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学者在该领域起步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以经济增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为基础,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经济、产业、管理、创新和文化等领域,同时也有关于城市竞争力不同方法和层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模型建立等方面。从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来看,Kresl等借鉴了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将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经济和战略两方面因素,认为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在于自身财富的创造和收入能力的提升,并结合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提出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①;Douglas Webster等将城市竞争力要素划分为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认为城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优势的体现②。从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来看,Iain Begg将城市竞争力分为显性要素和决定要素,通过投入—产出方法和关系对其进行评价研究③;Shaleen Singhal等运用分层模型评价英国若干城市竞争力,并在协同再生经济与商业方面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④。国内学者在城市竞争力方面也进行过大量研究,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影响作用机制和计量模型建立,主要包括城市经济联系、空间集聚功能、产业、制度和政策环境、生态、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城市群经济竞争力评价方面,朱子明等从国内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和就业与收入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⑤;王发曾等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城市竞争力进行时空演变和空间演变分析,评价各城市综合实力,揭示了影响城市竞争力因素的演变规律和特征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是大多数城市群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城市与城市间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大多处于离散状态,整体竞争力还未集中体现出来。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测度各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分析方法、数据来源与评价
1. 研究范围与方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个次级城市群为主体组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本文研究的城市群范围包括湖北省13个城市(武汉、黄石、宜昌、襄阳、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湖南省8个城市(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和娄底);江西省9个城市(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鹰潭、宜春、抚州和上饶)。需要说明的是,吉安市新干县由于数据缺失暂未纳入本文研究范围当中;由于仙桃、潜江、天门三个省直管市相关数据缺失,故不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于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许多相关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本文选取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投入和政府金融环境五个方面28个指标变量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实力评价体系。
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计算方法为:
F1=α11x1+α12x2+…+α1mxmF2=α21x1+α22x2+…+α2mxm ……Fn=αn1x1+αn2x2+…+αnmxm(1)
其中,Fn为第n个主成分,x1、x2、…、xn均为原始变量,aij(1≤i≤n,1≤j≤m,其中m、n均为正整数)为由原始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元素,且矩阵由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ai构成。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模型为:
使用SPSS17.0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特征根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主成分,根据主成分方差贡献值,经过主成分加权求和得到城市竞争力得分结果。
研究范围内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相关数据来自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年度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常住人口、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28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模型的建立
关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投入和政府金融环境五个方面28个变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30个城市在三个时间点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分,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为防止量纲不统一产生的影响,我们使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五个方面指标对各城市进行综合评价。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是个相对的概念,所有样本得分之和为0,因此结果样本中会出现负数,不方便下面的分析总结,需要用离差标准化(也称min-max标准化)的方法对各城市实力得分进行处理,使结果区间落在[0,10]范围内,同时也不影响分析结果。数据变换公式为:endprint
利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变换,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经济综合得分如下表2所示。
3. 比较分析
根据表2计算结果,将30个城市变换后的综合得分按四个等级划分(Y≤1、1
(1)经济综合实力得分等级划分。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15年间三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2005年武汉城市竞争力得分明显高于长沙、南昌,到2015年武汉、长沙、南昌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长沙市竞争力得分有明显上升态势。同时,城市群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缩小,从原始经济实力评分数据来看,2005年武汉市经济实力得分为15.17,而天门市的得分仅有-2.71;到2015年武汉市的经济实力得分为11.59,天门市的得分为-2.59,10年间极差由17.88减少到14.18。主成分分析结果反映的是相对概念,并不意味武汉在10年间经济发展水平退化,而是表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从经济实力分布结构来看(表3),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经济竞争力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等级Ⅰ仍由省会中心城市占据,但是在此期间其余三个等级的变化情况明显,呈现出以下特点:等级Ⅳ(Y≤1)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结构出现收束的变化特点,即底层的数量减少并向上层移动;等级Ⅱ(1.5 从城市竞争力格局变化来看,2005年等级Ⅱ中的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和常德5个城市均属于湖南省,其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优于湖北省和江西省,且其发展态势较为均衡;2015年湖北省的襄阳、江西省的九江分别跻身到等级Ⅱ。 (2)次级城市群(圈)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005—2015年期间,三省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投入和政府金融环境各项指标得分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科技教育投入增加明显,各项指标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从三个次级城市群(圈)比较中看出,环长株潭城市群各方面发展得分均高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的城市,虽然从2005—2015年间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长沙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落后于武汉市,但是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城市各项指标得分均较高,地区间发展较为平衡;从各项指标得分的变化情况看,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不大,环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环鄱阳湖城市群突出表现为开放格局在不断扩大。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1. 变量数据选取与模型的选择 根据上文主成分分析法,因变量为综合经济实力,以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表示;自变量选取方面,以各城市GDP代表经济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表示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代表开放程度,教育支出代表科技教育投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代表政府金融环境。由于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吉安市新干县在科技教育投入方面的相关数据缺失,因此只将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以上城市纳入回归分析范围。此外模型中对自变量取对数构建半对数模型以消除异方差问题,同时使得经济变量具有表示弹性的含义:以Y为因变量,lnX(n=1,2…5)为自变量:其中Y表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X1表示GDP(亿元);X2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X3表示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4表示教育支出(亿元);X5表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根据以上变量建立以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投入和政府金融环境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模型如下: Yi,t=αi+β1iInX1i,t+…+β5i,tInX5i,t+ui,t(4) 其中,Y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综合竞争力得分(i=1,2,…,27;t=1,2…,10),X1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GDP,X2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3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进出口总额;X4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教育支出;X5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βki(k=1,2,3,4,5)分别表示城市i对应各自变量的弹性系数,反映对应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程度;αi为常数项,ui,t表示随机误差项。 3. 模型分析结果 模型中系数代表各自变量对Y变化的弹性水平,模型得出回归系数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显著,但是总体上来看GDP指标的增加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且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影响水平不同。GDP对城市经济实力的弹性系数有正有负,靠近增长极的城市和地区,GDP的增长对其竞争力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且不同省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湖北和湖南区域内弹性系数为负数的城市数量较多,且数值绝对值也较大,江西省区域内GDP弹性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城市竞争力对其自身GDP的变化并不敏感。出现以上GDP对城市竞争力产生反向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单纯追求GDP的指标,而忽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追求当期GDP的增长是无法为城市经济竞争力提供长久动力的甚至还会成为抑制发展的因素。对于城市群中每个城市而言,一味追求各自GDP的增长并不是带动自身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也不是促进城市群整体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分清竞争合作格局,才能体现出经济基础对城市乃至整个城市群竞争力的带动作用。
从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来看,城市群中绝大部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城市竞争力得分的弹性系数为正,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经济竞争力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江西省区域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带动作用与湖北省和湖南省相比较弱;湖北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弹性普遍高于湖南和江西两省,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高,效果较优。当前中部地区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城市群整体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环境硬约束和政策导向方面的因素,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而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从开放程度影响因素来看,进出口对城市群内经济综合实力的影响作用差异不明显,大多数城市进出口总额弹性系数为正,对经济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影响作用有限。湖南省区域城市进出口总额弹性系数除长沙市以外均为正,且促进效果也优于湖北和江西两省,其开放程度对城市竞争力拉动作用较强。
从科技教育投入影响因素来看,各城市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有明显差异,因此教育投入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投入力度强于其它城市,教育投入变量的回归系数较大,对经济实力的影响也较大,因为中心城市聚集了较多的院校,在科教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的投入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人才红利更容易产生,因此对经济促进作用更容易显现。目前中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因此,科技教育因素应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政府金融环境影响因素来看,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具有两面性,湖南区域城市的促进作用优于湖北省和江西省,湖北省内城市弹性系数为负数较多,抑制作用突出,江西省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不高,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政府财力越强,对公共财政的投入越大,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越强,经济效率也会因此而降低。
从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影响因素变量弹性系数来看,除了经济基础弹性系数为之外,其余变量均为正,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这两个变量对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弹性系数分别为0.09692和0.10539,说明产业结构和政府金融环境影响因素目前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作用占据主要地位;开放程度和科技教育投入对经济竞争力也产生正向作用,仍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四、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5年经济实力演变格局变化来看,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呈现出三极发展的特征;宜昌、衡阳、九江等城市呈现赶超发展态势;另一部分城市则有进一步边缘化的隐忧。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应当统筹协调发展,良性竞争与协调合作并存,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带动整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一是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应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光电子、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避免城市群内部产业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挤占市场等现象,共同促进城市群产业优化与转型,从而提升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开放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竞争力的贡献并不高,还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应当积极推进城市群内部市场一体化进程,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优化整合,以各地区要素禀赋为基础创造良好的贸易条件;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鼓励优势产品或服务出口,同时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物流、文化、科研等服务业的开放。
三是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实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对科技教育投入未达到理想的效益,科技教育投入对城市经济竞争力影响的弹性系数过小,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要发挥湖北省科教大省优势,以及武汉、长沙等城市高校与学科的综合优势,联合创新力量,积极打造产学研为一体,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也要注意留住人才,遏制人才外流的现象,以优惠的补贴政策吸引外地人才的涌入。
注释:
① P. K. Kresl, B. Singh,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 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Urban Studies, 1999, 36(5), pp.1017-1027.
② D. Webster, L. Muller, 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 The Road Ahead, 2000.
③ I. Begg, 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Urban Studies, 1999, 36(5/6), pp.795-809.
④ S. Singhal, S. Mcgreal, J. Berry, An Evaluative model for City Competitiveness: Application to UK Cities,Land Use Policy, 2013, 30(1), pp.214-222.
⑤ 朱子明、郁鴻胜:《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生态经济》2013年第12期。
⑥ 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