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从来“不怕群众”的共产党员
——记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王志勇法官

2018-01-25周元卿

法庭内外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张老汉老杨陈某

周元卿

“习总书记的手温暖、有力,他讲到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9月19日上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信访办主任王志勇,获全国综治先进工作者荣誉,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王志勇至今仍然感觉无上光荣。

作为一名“80后”法官,王志勇已经在信访岗位上待了7年。7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十余省的50多个县市,走出了数万公里,化解600多件“骨头案”;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他还总结出了“一二三多”信访工作机制,被北京法院及很多外地政法系统学习借鉴。

“办理信访案件的过程,是一次真正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机会,也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群众路线教育课,更是一次磨砺、洞穿人生的修行。”正是这样的领悟,给了而立之年的王志勇走入群众心里的力量。

一张迟来20年的全家福

“一家人就应该多走动、多走动……”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老杨望着围坐在石磨旁的儿女,反反复复念叨着这一句话。

这已经是王志勇第四次来到燕郊老杨的家,看着隔阂了20多年的一家人终于其乐融融地坐在了一起,王志勇的心中也无限感慨。

老杨是个性格固执的老访民,脾气十分古怪。和妻子离婚后,他的老母亲以及一双儿女一直与老杨的前妻生活在一起,老杨孑然一身住在河北燕郊。老杨的闺女小娜很懂事,长大后自己开了公司,除了照料着妈妈和奶奶,还供弟弟上了大学,但对自己的老爹却耿耿于怀,除了定期支付赡养费外,平时誓不见面,也不让人告诉老爹自己的住处。

眼看闺女成了有钱人,老杨就提出多要点赡养费,为此三番五次到闺女公司闹事,不堪其扰的闺女把老爹送进精神病院。而老杨则每年都要到法院状告闺女小娜,要求法院支持他提高赡养费的要求并提供自己闺女的住址。法院虽然支持了老杨提高赡养费的请求,但却驳回了要求知道女儿住址的诉求。从此,老杨走上了漫漫信访之路。

接手老杨的信访案件后,王志勇先把老杨的女儿小娜请来法院,苦口婆心说服她和自己父亲见见面,却被怼了回来:“赡养费我给,见面不可能!”

于是王志勇决定到燕郊走访老杨。好不容易找到了老杨家的宅院,却一连两次吃了闭门羹——家里没人。

第三次来到老杨家,连敲门带吆喝,还是大门紧闭无人应答。王志勇不甘心,爬上了院前的矮墙,长一声短一声叫着老杨的名字。叫了一会儿,老杨居然从屋内探出头来,得知是法官前来看望自己,老杨激动地赶紧把门打开。

一进门,王志勇随手在长满杂草的地上捡了块砖头,垫坐在残破的瓦房里与老杨开始拉家常。通过一下午的交谈,王志勇摸到了问题的症结:长期缺乏关爱的独居生活使原本脾气古怪的老杨变得更加孤僻、偏激,难以沟通,而他内心深处实际上却渴望亲情、渴望关爱、渴望与人交往。王志勇判断,融化情感坚冰,重续父女亲情,让老杨感受到关爱与温暖,是化解这一信访案件的关键。“下次再来,我一定带上您的闺女儿子!”王志勇对老杨说。

临走之际,老杨走出房门,随手抄起一个长木棍。王志勇见状吓一大跳,刚要闪躲,只见老杨朝着院里的柿子树快步走去,“咣咣咣”一口气打下十几个大柿子,一把塞给他。“那就拿上吧!”王志勇实在不忍心伤了一位年迈的父亲的微末之心。

回院后,王志勇第一时间通知约谈老杨的女儿和儿子。

看着视频中破败的宅院、裂损的窗玻璃、残缺的屋顶和房门、发霉的木桌、炕头灰蒙蒙的被褥,再看看老爹沟壑纵横消瘦的脸颊、破旧的衣服和鞋子,小娜埋下头,半晌不语。王志勇拎出那兜柿子,告诉小娜,这是老杨捎给她的礼物……

初冬的晌午,王志勇又一次造访了老杨的院落,这回,同行的还有老杨的一对儿女。老杨脸上写满了慈祥,招呼大家搬了砖头围坐在院子里的一个石磨旁,共叙温情。

临走前,王志勇提议为他们一家人拍张全家福,老杨一听立马转身回屋,一会儿工夫换上了一件干净的旧西装。于是,镜头中便定格下了父亲和儿女幸福和谐的笑容……

3年过去了,老杨再没到任何地方信访。一天,王志勇突然接到了小娜打来的电话,她说老杨最终还是舍不得花钱修房子,但她为老杨在海南找了房子,老杨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还有就是因为不再有老杨上访的骚扰,她可以安心经营她的公司,如今公司已经上市了。

“信访法官一定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站在信访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就是‘不忘初心,将心比心’。”在与老杨的接触中,王志勇多次想到了年迈的父亲,正是深藏的亲情,打开了老杨的心锁,让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保持一颗普通人的良心,这既是我们能够正确地评判原审案件的‘砝码’,也是我们有可能打开化解申诉信访案件这个保险箱的‘钥匙’。”

千里征程还清白

“陈某把我和他反锁在接访室里了,快来救我!”电话里传来女同事小刘带着哭腔的声音,王志勇飞奔下楼。那是一间位于偏僻角落的小屋,法官在一张办公桌后面接待信访人,更危险的是,整间屋子只有信访人身后的小门可供出入。

在王志勇和法警的哄劝、呵斥甚至是“威胁”下,信访人陈某从里面打开了门。

陈某,43岁,山东省临沭县某村农民。2010年,陈某以“包工头”的身份代表农民工起诉工程公司讨薪,但由于没有证据证明受到工人的委托,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曾经垫付过20余万给工人,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此后,陈某就像“幽灵”一样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接待区和大门口游荡。法官们接待他不下几十次,给他讲立案的条件,给他讲法律规定,他根本听不进去;浓重的鲁南口音反反复复说着他的道理,动辄暴跳如雷。

也是在陈某那次过激的信访之后,王志勇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他的问题,或许这中间有些误会?陈某自称带着农民工干活的时间已经有十年了,他“讨薪”的劲头儿怎么还这么大?“我和你一起去找那些工人!”王志勇提出了一个“笨”办法。

陈某呆住了,沉默了一会儿,“这些人不住在一起,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知道所有人的地址。”

“我们不怕麻烦,找到一个算一个,这也是证明你所说情况的唯一办法。”王志勇很坚定。“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如果这些人不存在,那么也请你不要再信访了,此事就此了结。”

“好,我保证,是男人说话算数!”陈某少见的清醒。

陈某拿来一堆破破烂烂的身份材料,有复印的,有手写的。整理了两天,确认了42个人的身份,他们分散居住在十多个乡镇。由于这些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老家,王志勇一行3人在春节前夕坐上了去山东的火车。

未通知陈某,王志勇先冒着大雾奔向临沂市罗庄区。下午4点多,王志勇历尽曲折,终于找到了第一户农民工王某家。不巧的是,王某于前一天出车去了外地。好在王某的妻子很爽朗,承认丈夫2004年前后的确跟陈某在北京干过活,也领到了三四千元,但具体干活的工地和工钱记不清了。王志勇很意外,隐约觉得陈某并非此前大家认为的“骗子”。

第二天开始,王志勇通知了陈某,一同开始了一户接一户的走访调查。清冷的冬雨,泥泞的土路,3天时间,他们走访了十多户。“拿到过工钱,老陈给的”“老陈的大舅子给过工钱”,这些人见到陈某带着法院的人过来很惊讶,但也都淳朴地回答了问题。

王志勇越来越有一种愧疚感,之前可能真的错怪陈某了。“老陈,今天走访了十来户,看来你没说假话。我们没有信任你,是我们以前的工作不到位。你用自己的钱给乡亲们垫付工资,你是个好人!”

“王法官,你们大老远从北京来,冒着雨走这么远的路,连口水都没喝,实在太辛苦了。”陈某既激动又羞涩,“现在要不要钱都不重要了,关键是你们给我正了名,我在村子里又能抬起头做人了。”

此后,陈某再也没有信访过。

“要践行群众路线嘛,那就先走走群众走的路吧!共产党员从来不怕群众,走进群众才能走近群众。”王志勇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事信访工作7年来,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奔波”。内蒙古、辽宁、山东、湖北、海南……大半个中国,数万公里,他就这样一步步走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13只小尾寒羊

一件黑色的人造革小大衣,一顶栽绒帽;脸上瘦骨嶙峋、棱角毕现,深深的皱纹镌刻出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不幸,仿佛龟裂的黄土地;眼睛小而浑浊,嵌在两道深深的皱纹里,毫无生气。在齐齐哈尔附近某个破败的村落里,王志勇见到了村口的张老汉。这让他立刻想起了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真的是太像了。

尽管在北京多次接访过张老汉,但映入眼帘的贫穷还是让王志勇深深地震撼。张老汉的儿子小张因多次透支刷卡消费和取现,被银行举报。法院以小张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罚金人民币3万元。针对这起定罪量刑都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案件,老张执拗地认为小张只是“拖欠”,无论如何都不是犯罪,便“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上访。

为了核实张老汉的家庭状况,也为了做好他的化解稳控工作,将其安置在当地,王志勇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换乘5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零下20度的黑龙江,找到了张老汉。

为帮助儿子偿还信用卡欠款,张老汉将家中3亩多的田地转让给其他村民耕种,换得4万余元,现仅靠低保维持生计。“贫病交加,债台高筑,没有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信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张老汉无助又绝望的眼神,让王志勇心里隐隐作痛。

虽然带来2万元的救助款,王志勇还是有些担忧。“这些钱花完了之后呢?绝望的生活可能让他再次信访,甚至变本加厉。”突然,王志勇想起进村时路过的一家小尾寒羊养殖场。如用这笔有限的救助资金为张老汉买羊来养,不仅能让张老汉有稳定的收入,也是一个希望和寄托。

听到王志勇提出的这个主意,张老汉眼睛亮了,脸上也有了笑容。两人谈话顿时轻松起来,张老汉心满意足地签署了息诉罢访保证书。很快,在当地村镇的协助下,2万元救助款变成了13只羊羔外加一车草料,送到了张老汉的院子里。

第二年春天,王志勇在去东北办案时顺路去看望了张老汉。“原本已经有19只,结果前些日子死了1只!”张老汉正在草地上放着羊,刻满皱纹的脸上目光矍铄,“儿子已经把银行的钱还清了。感谢党、感谢法院,让我又有了希望,开始了新生活。”

“一定要让信访救助款成为点亮困难信访群众新生活的火种,不能仅仅‘花钱买平安’。”开展过多次救助的王志勇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见多了人间疾苦,为了尽更多的绵薄之力,王志勇又以个人名义和同事发起了“海法爱心社”活动。“海纳百川,法泽天下,爱以扶弱,心用济世”,爱心社第一期活动“馨芳有温暖,衣旧有大爱”收到了全院270余件捐赠,并已送往内蒙古化德县贫困当事人家中。

馨芳满园“匠人”心

2010年3月,王志勇从执行庭来到信访办。在法院里,大部分人不愿意做信访工作,因为这里每天都要接触怨气四溢的诉讼群众。王志勇也曾动摇过,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个领域的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白纸上描绘最美的图画”!

那一年,刚好赶上中央政法委的信访积案清理活动,按照惯常的“转办”思路,信访办将案件转交给各责任庭室。两个月过去了,案件的化解效果并不明显。面对必须按期全部化解的艰巨任务,王志勇提出了“专办”的思路,由信访办法官直接接受案件化解,他也带头认领下50件积案。当年,王志勇承办的积案全部得到了解决,于是,新的信访案件办理模式“专办制”自此逐渐形成。

王志勇接手的信访案件,大多走完了法定的审判程序,但信访人认准自己的“理”,纠缠不休。信访法官亲自办理案件,在外人看来有点“自讨苦吃”,但王志勇却乐在其中。干一行爱一行,信访法官不能仅满足于经验丰富、手艺娴熟,还得要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办案过程中,王志勇逐渐树立起了“尊重事实和法律”“不忘初心、将心比心”的工作理念,坚持“深入走访”“帮助扶贫”“打击非访”的原则,并根据个案特点,创造出了“乡土调查”“循序救助”“亲情感化”等18种可复制的具体化解方法,被统称为“一二三多”信访工作机制。

这套不断完善的机制不仅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运行良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更随着王志勇的授课推广到全国各地。近两年来,王志勇讲遍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家法官学院等京城各大名校,更被邀请到北京、河北、福建、四川等许多省市授课,行业领域跨越法院、检察院、政法委、律协及多个政府部门。如今,包括河北邯郸政法系统、四川简阳法院、福建漳州法院等多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学习借鉴了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信访工作机制。王志勇的信访工作理论已经开始馨芳满园、开花结果。

多才多艺“暖男”情

王志勇享受着平凡岗位带来的苦与乐,也用真心真情体悟着生活之美。生活的主体是家庭,妻子在他心中是一个无比美丽聪颖又通情达理的女孩,他在繁忙的信访工作之余用尽全力保护和疼爱着她。为了不让妻子变成黄脸婆,买菜做饭刷碗的活从未让妻子沾手,他也因此变成了“黄脸公”。他爱好并擅长厨艺,用爱心搭建美食厨房,还在朋友圈里开设了美食栏目,取两个人名字中各一字命名为“志善厨艺,靖享美食”,图文并茂地展示他亲手下厨做出的家常晚餐,不仅介绍烹调过程,还给菜品赋予了诗情画意,惹得看客们竞相点赞,羡慕不已。

在法院中,王志勇是一个有着“明星”光环的“文艺青年”。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能穿上大褂来一段传统相声,光听前奏就知道是京韵大鼓还是单弦;他喜欢流行音乐,收藏了无数唯美的歌谣,总能根据气象和心情送出美好的旋律;他还会吹口琴,还喜欢非洲鼓,即兴演奏一段就能打动人心。十年来,他共主持了六届春节联欢会,其他四年则分别表演了相声、小品、歌唱和舞蹈,很多院里的同事可能都是从联欢会的舞台上认识他的。他的主持大气幽默,他的表演让人捧腹,每一次上台都能赢得欢呼和掌声,被誉为法院“暖男”。

他说:“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也会缺乏一种持续奋战的激情;一个对群众充满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人。”经典回眸

猜你喜欢

张老汉老杨陈某
老同学
老杨的那片红果园
六旬保姆上班第一天腰椎骨折索赔近9万元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寻找王喜来
强行求欢致女子跳车身亡如何定性
强行求欢致女子跳车身亡如何定性
识破
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