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无调性因素的研究

2018-01-25张雯琳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二度奏鸣曲

张雯琳 陈 蕾 钟 莹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也是近现代杰出的音乐大师。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音乐。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古典”与“创新”的创作路线,秉承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同时,也具有曲式与织体在结构上的明确性、音响的清晰度、节奏上的弹性与力度等特征。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众多创作领域中,《第七钢琴奏鸣曲》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该作品构思在1939年,但是真正完成却是在1942年春。这首作品与第六、第八奏鸣曲被一起并称为《战争奏鸣曲》,它采用了传统与现代作曲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将战争的艺术形象外化,真实地描绘了残酷的战争场面,再现了人们与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深刻地反映了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及《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

普罗科菲耶夫出生在有着良好音乐环境的俄罗斯,很多人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作放在同一平台上。但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却经历了一个及其复杂的成长过程,他并没有完全依照俄罗斯钢琴学派固有的传统来进行创作,反而是对各个领域的新主题及新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一方面受新的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追求独立自主,他创作早期的作品充满着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并且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强的意志的特征。经历侨居国外15年再回归祖国后,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民族根基更加显著。战后年代,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表现出古典主义式的严谨以及纯朴的特征,同时具有高度的现实性与积极性。在钢琴写作上,他的创作更是清晰地反映出曲式结构上的明确性、音响的清晰度、节奏上的弹性与力度等特征。

关于调性,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几乎都是有调性的音乐,并且他本人也一直表现出对有调性音乐的挚爱——“把音乐大厦建立在主音上,就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若把大厦建立在无主音上,那就等于是建立在沙漠上。”“有调性的与自然音体系的音乐比无调性的变音体系的音乐具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中,仍然存在着部分无调性的因素,比如他的《第七钢琴奏鸣曲》,他自己给该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下了个定义叫做“无调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所谓的那种“无调性主义”,因为在作品的终止式的支柱音上已经表现出来了明确的调性中心,在《第七钢琴奏鸣曲》中所出现的部分无调性因素,主要还是为了造成对比并且想显出有调性的部分。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在创作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简练的音乐语言和高超的弹奏技巧使其个性特征更为鲜明。它的创作不仅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同时大胆地变革创新,运用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和大量的现代作曲技法,使整首奏鸣曲在曲式、调性、和声等方面都具备鲜明的特色。就调性而言,没有完全遵守古典时期的调性服从,而是引入了大量的无调性因素,增强了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和表现力,在听觉上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

二、浅谈《第七钢琴奏鸣曲》中的无调性因素

(一)调性的“游离”

在奏鸣曲中多次出现“游离”的调性,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对战争中人们挣扎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生动地刻画。

例1 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124-130小节)

上例中,出现了高、中、低三个声部,三条旋律,呈“对话式”地发展,变化音的多次出现也使调性变得模糊不清,仿佛是隐隐约约的回忆,暂时地把恐怖的现实生活放在一旁。三条“对话式”的旋律,代表着人们的各种思想状态,他们一边回忆着过去,一边思考着战争,同时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这一系列复杂的状态交融在“游离”的调性中,配合着纯朴的旋律,在简单的节奏中深刻地表现了经历战争的人们心中的挣扎、痛苦不安和无奈。

除此之外,在该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多次出现了转调。调性的游离对人们的战后生活起到了更加形象的描绘作用,形象刻画了战后群体纠结、挣扎的内心感情世界。

(二)对古典时期调性服从的突破

在奏鸣曲中,普罗科菲耶夫并没有选择古典时期的调性服从,而是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中的无调性因素,以提高或降低原有音的二度,增强音乐在色彩上的变化。

例2 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再现(338-344小节)

在这里并没有完全再现副部主题,而是采用了上二度再现副部的发展手法,不仅丰富了调式,并且使音乐色彩更丰富。

(三)不和协和声的运用

出于描绘的目的,普罗科菲耶夫在奏鸣曲中大量使用了不和协的和弦,“故意”把声音弄得尖锐刺耳,描写战争生活中恐怖、丑陋和残忍的现象。这些复杂的三度和弦结构、尖锐化的偶然性和声外音也极大地丰富了调式。

例3 第一乐章中复杂的三度和弦结构(168、177、195、203小节等)

这些复杂的三度和弦加入了附加上二度音,使乐段内部出现尖锐的不和协音程,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动力性,加重了乐曲的冲突感,营造了一种阴暗、惶恐不安的氛围。

通过在根音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二度音的和弦,也增强了和弦的动力感。

例4 第三乐章(13-16小节)

除以上三点之外,《第七钢琴奏鸣曲》中还有很多不明确调式调性的表现手法,如第一乐章的开头建立在C调上,一开始并没有明确调式调性,而是通过二度关系来移动变化调性,最终才落在降B大调上,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在描写战争的音乐作品中,是很有特点的,并且也突出出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奏鸣曲中,作者让调性的“游离”,不和协和声等看似零散的无调性因素不断膨胀发展,创造出一种邪恶、凶残的战争形象,但是最后却慢慢走向稳定的调性,充分表现出人命不屈不服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出作曲家浓烈的民族情感。

[1]徐月初,孙幼兰.[俄]普罗科菲耶夫等.默者如歌——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宋小朱.浅析普罗科菲耶夫和声及其调式的现代特征[J].音乐天地,2011(4):60-62.

[3]龙华云.创新的纯朴——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旋律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0(4):152-154.

[4]刘玉茹.《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技法研究[J].大舞台,2014(09):136-137.

[5]李壮壮.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探析[J].音乐创作,2015(08):170-172.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二度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图说·“梅”开二度
春天的奏鸣曲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饥饿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