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研究
——以四位钢琴家为例

2018-01-25马亚琼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阿什里奇演奏家

马亚琼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众所周知,在音乐表演领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钢琴学派的影响,对同一作品的演奏会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位钢琴家,他的每一次演奏也会因场地、钢琴和自身状态而各有千秋。笔者通过对四位钢琴家音响版本所显现出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四位钢琴家的技术特征,审美倾向以及艺术处理方式等等。

表1 四位钢琴家的录音版本

在众多版本中,笔者选取了四个音响版本,依据四位钢琴家的年代排序,分别是:

(1)里赫特,1993年录音(音乐会现场版),2007年由DECCA公司出版发行,编号:4758130

(2)阿什肯纳齐,1994年录音,2013年由DECCA公司出版发行,编号:4785429

(3)波格雷里奇,1982年录音,2008年由UNIVERSAL公司出版发行,编号:44019

(4)基辛,1990年9月30日录音(卡内基现场版),1994年由RCA公司出版发行,编号:BVCC-34406-07

四位钢琴家中,里赫特是普罗科菲耶夫矢志不渝的宣传者,二人有长达12年亦师亦友的交往,普罗科菲耶夫曾经对里赫特演奏的《第六钢琴奏鸣曲》非常赞赏,所以里赫特是公认的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权威。阿什肯纳齐和基辛都是俄罗斯本土的钢琴家,与普罗科菲耶夫有着地域上的关联,他们也都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同样擅长表现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的作品。波格雷里奇虽然是位南斯拉夫钢琴家,11岁就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16岁进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在1982年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成为评介最高的唱片,以他特立独行的气质,将《第六钢琴奏鸣曲》演绎的十分有味道。

本文采用的谱例为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原版引进Boosey&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imited)。

一、演奏技法方面的比较研究

(一)演奏速度方面的比较

笔者通过反复聆听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用节拍机测量出了他们在各个主题的速度。由于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规模十分宏大,速度变化较多,有的演奏家在速度上的处理又非常自由,所以笔者在测量时剔除了演奏家们渐慢和渐快处理的乐句,得出了相对精确的数值范围。

表2 第一乐章(4/4拍)速度数值(每分钟拍数)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第一乐章演奏的总时长,用时最少的是阿什肯纳齐,用了7分32秒,用时最多的是基辛,用了9分36秒,两人整整相差两分钟。阿什肯纳齐的第一乐章整体演奏速度激进,紧凑且大气,听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几处渐慢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拖沓。基辛的呈示部和展开部的速度并不是四位演奏家中最慢的,但由于他从再现部开始将速度做了层层递减处理,一直到尾声部分,速度极其缓慢,再加上基辛的演奏弹性速度较多,导致他的用时最长。里赫特和波格雷利奇在总用时上看似差不多,但相比来看,两人在各个主题的速度处理上反差却很大。比如一开始的呈示部主部主题,波格雷利奇要快于里赫特,但在随后出现的副部主题,波格雷利奇却没有按照原谱标记“稍快些”来演奏,而是把速度放慢了下来。展开部两位钢琴家的速度反差就更大了,波格雷利奇一开始就达到了208/拍“极急速”的速度,里赫特的速度却是四位演奏家中最慢的。再做细致比较,通过对每位钢琴家各个主题速度的具体数值来分析,可以看出:里赫特和阿什肯纳齐在各个主题的数值范围摇摆不大,说明他们的整体速度较为平稳,没有过多的弹性处理;波格雷利奇和基辛的数值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波格雷利奇,速度极为自由,各个主题的速度对比也大得惊人,给欣赏者在听觉上相当强烈的刺激和震撼。

表3 第二乐章(2/2拍)速度数值(每分钟拍数)

第二乐章是2/2拍的小快板,细腻又充满了谐谑感,除了一个短小的中部外,整体速度较为统一。从表7中可以看出,这一乐章的演奏,里赫特的速度最快,这与他第一乐章较为中庸的速度处理不同,第二乐章的演奏较其他三位演奏家的速度更活跃,也更贴近原谱Allegretto的速度要求。基辛的演奏是四位演奏家中最慢的,与最快的里赫特相差一分多钟,对于篇幅短小的第二乐章来说,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是这样,但基辛的演奏丝毫没有拖沓的感觉,反而更加轻松惬意,具有幽默滑稽之感。阿什肯纳齐与波格雷里奇在速度上基本持平,波格雷里奇的主题速度比阿什肯纳齐稍快,但由于中部的抒情段落速度放缓了下来,所以在用时上比阿什肯纳齐略多。

表4 第三乐章(9/8拍)速度数值(每分钟拍数)

第三乐章是一个有着圆舞曲节奏的极慢板,既富有抒情性,又深刻忧郁,具有典型的普氏抒情风格。整个乐章中除了中段第71—87小节,四位演奏家在速度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紧缩之外,其余速度变化不大。里赫特和阿什肯纳齐本乐章的速度和用时较为接近,里赫特的速度稳定且细腻流畅,阿什肯纳齐的速度稍显疾驰,却也清晰生动。波格雷里奇和基辛的速度处理很相似,两人都极具浪漫派特质,这也许跟两人有相似的学习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声音包裹着连绵不绝的抒情缓缓流淌,气息连贯,音色精美。

表5 第四乐章速度数值

终曲是一个活跃的快板乐章(Vivace),这里的几个主题都是这样奔放不羁与嬉笑风趣,充满了精神能量与速度。从录音版本所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几位演奏家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速度处理无明显差异,而中部的释义却各有不同:里赫特在插部的演奏速度较稳定,到了展开部速度不断加快,尤其疾驰与火爆;阿什肯纳齐插部的演奏速度较随性,显示出了个人风格,展开部的速度迅速而稳定;波格雷里奇的速度是最慢的,以他特有的细腻,由缓至急,极富可听性;基辛的处理最具个性,整个插部被演绎成一个从容的柔版,精心刻画出旋律线条,从容坦然,由经过句自然地过渡到快速的展开部,再现部第370小节处的速度标记poco a poco riprendendo il tempo primo(逐渐恢复原有速度),基辛由慢至快大幅度的渐快处理很出乎意料,令人拍案叫绝。

表6 各乐章速度总数值

通过对四个乐章速度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演奏家之间的速度差异是很大的。反映出钢琴家们个人对作品意境、情感的不同理解,即对乐曲感受上有不同的偏好与侧重,最终形成律动和速度质感上的明显曲别。

(二)演奏力度方面的比较

用Cubase5音频宿主软件进行的音响测试,把四位演奏家的录音统一格式为WAVE并导入音轨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奏速度的快慢与力度的整体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直观的力度图来分析各乐章整体的力度形态。不同声道对声音的识别度大体相同,形态也基本一致。在一个声道内,上下振幅较大,形态上表现出锋利尖锐感,即为力度较强的演奏;图像上比较纤细的部分,即为力度较弱的演奏。笔者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进行力度比较,希望能更直观、深入地进行本研究。

第一乐章有着极其尖锐的音响对比,时而是粗野强悍的重音敲击,时而是细腻深刻的抒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四位演奏家的力度图较大的反差中辨析出来。从力度图可见,四个音响版本的整体力度布局以及各个音乐结构部位的力度处理大致相近,这是因为四位演奏家都是基本遵照乐谱的力度标记和作品风格内容来演奏的。其中,阿什肯那齐演奏的录音版本整体力度最强,且音色饱满明亮;波格雷里奇的抒情部分音色非常纤柔细腻,整个乐章的力度变化极其细微丰富,个性鲜明;力度对比最为明显的是里赫特与基辛的演奏版本,里赫特的演奏不论是速度,还是力度,都是还原原谱最好的;基辛的力度变化极富戏剧性,强调重音,音色尖锐铿锵,抒情乐段和尾声部分速度较慢,让他有更多的力度表现空间。

第二乐章充满了文雅的诙谐性,短小精悍,以轻巧的跳音断奏为主,节奏优雅,和声色彩鲜明,旋律迷人。各演奏版本均表现出力度弱,变化小而频繁的整体特征。其中,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录音版本依然是整体力度最强的,尤其是几处左手旋律的部分,连贯稳健,重音突出,节奏感强;力度对比最大的是里赫特,他的速度也最快,听起来灵巧跳跃又有弹性;本乐章波格雷里奇在力度上仍极具控制力,每个音都是精心设计的,他的断奏精巧平稳,强力度处也不会有突兀的重音,对力度音色的驾驭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基辛的演奏版本较平和,连贯,段落间的力度过度自然,没有大起大落,其用时最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中部较慢;二是结束句略慢;三是在某些音上拖得较长。

第三乐章是一个慢圆舞曲节奏的抒情夜曲,这一乐章的旋律很多地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浪漫的爱情篇页颇为相似,和声色彩既有感情又比较严格,旋律抒情新颖。此乐章力度变化小,整体较平静。从全曲的变化方面来看,波格雷里奇的演奏是最平稳的,全曲以弱奏为主,只有在中段的后半部分有一些力度起伏,整体强度在四个版本中显得最为纤细,力度对比不大,本乐章波格雷里奇的演奏风格更具浪漫色彩,将他迷人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让听者深受感染;基辛此乐章的演奏力度对比是四位演奏家中最大的,渐强、渐弱以及弹性速度的变化也是最频繁的,整体处理具有戏剧性;里赫特与阿什肯纳齐的演奏在速度上较为相似,里赫特的音量较为统一,音色温和庄重,细节处的力度处理相比波格雷里奇和基辛,显得不够精致;阿什肯纳齐的音色则更激情厚重一些,饱满的感情和较快的速度使本乐章显得激情有余而安静不足。

第四乐章是一个活泼的快板(Vivace),几个放荡不羁、嬉戏风趣的主题旋律使整个乐章充满了轻松诙谐的气氛。四位演奏家的音响版本均表现出了力度变化大而频繁的整体特征。波格雷里奇在快速跑动中的力度变化最细致唯妙;阿什肯纳齐的演奏依然整体力度饱满,强调重音,尤其是左手低音区的音响;基辛的演奏富于力度变化,强弱对比最大,他善于将力度逐渐推至最强,在快速跑动中戏剧性地控制音量的起伏;里赫特在这一乐章的演奏最为精彩,虽然在乐章刚开始处漏弹了两个小节(第15、16小节),但无论是速度上的冲击力,还是强烈的力度对比,都给人以震撼的效果。

二、各音响版本音乐特点方面的比较

(一)里赫特的演奏版本

与其他三位钢琴家相比,里赫特诠释的《第六钢琴奏鸣曲》更加深刻理性,为了追求音乐中更深的内涵而摒弃了表面的光彩。在他的演奏中,既弹出了斯拉夫人狂热与忧郁交融的气质,又有着德国血统的细腻严谨。

第一乐章整体上侧重还原作品的忠实性和准确性,自由节奏处理得十分节制。一开始,主部主题被直率而坚定地奏出,那是一股令人激动的斩钉截铁的力量,展开部虽在速度上稍显逊色,但几处敲击的演奏却营造出了恢弘的气氛和厚重的音响。里赫特有着善于处理细微差别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中听出他对乐曲结构的洞察力。第二乐章中里赫特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活力与喜悦,在维持住弹性分句的同时,抒情性元素被融入音乐的和谐流动之中。慢乐章以沉稳轻柔的音乐展开,里赫特以各种强弱明暗的色彩变化,赋予了各声部精密的层次,既独立发展又井然有序,中段他的处理为这首慢乐章注入了急躁与沉稳交融的音乐情绪,普罗科菲耶夫这首战争奏鸣曲中不断交替的情感冲突给他带来了更多发挥的空间。整个终乐章以一种无法喘息的快速进行,结束部速度的急迫,似乎是整首鸿篇巨著的宣泄,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狂热,在疾风骤雨般的速度下,他演奏中所展现的强有力的推进感和管弦乐般的色彩能在顷刻间让人屏息以待。

里赫特以超凡的音乐理解和演奏技巧展现了自己对普氏钢琴作品独到而全面的驾驭功夫,四位演奏家中,里赫特的速度处理是最忠实于乐谱的,他的演奏非常重视乐章内部的整体结构以及乐章之间的联系,他的弱音轻如流萤飞舞,强音重似雷霆轰鸣,既含蓄质朴、绵密厚实,又不乏热情奔放、挥洒激昂,他演奏的《第六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蕴涵着深刻内涵和极强艺术表现力的完美演绎,让人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体会到音乐的力量。

(二)阿什肯纳齐版本的演奏版本

阿什肯纳齐演奏的《第六钢琴奏鸣曲》热情真挚,抒情性强,是四位演奏家中力度最强的,也是整体速度最紧凑的。

第一乐章不假思索地进入主题,大刀阔斧,感情充沛,每个音不但清晰明确,还具有独特无比的坚韧音响和优异速度感。展开部托卡塔式的跑动中,阿什肯纳齐柔软的手腕上产生强韧的弹簧般的重量感,速度与律动兼备。短小的第二乐章一气呵成,他用敏锐的节奏,深沉的重音,优雅流畅的乐句,丰富的强弱对比,展现出驾轻就熟的技巧与大胆的音乐处理。阿什肯纳齐演奏的第三乐章更趋于宽广、细致,是四位演奏家中最深刻的,那是一种深刻的忧郁,一种战争中人们内心的独白,与波格雷里奇、基辛的细腻抒情风格不同,阿什肯纳齐更为冷静客观,触键也更为深入,他将肩部力量集中于指尖深深地触及琴键,获得连贯厚重的音色。在速度极快的第四乐章中阿什肯纳齐显示出了高度的稳定性,他的快速跑动极具冲击力,且音色尖锐活跃。从钟铃一般明净的华彩经过句到混合了各种色彩的高潮最强音,每一句,都是无懈可击的。阿什肯纳齐的演奏热情诚挚,大气磅礴,四个乐章的整体感很强。每一处速度上的变化都非常得体,渐慢时不拖沓,渐快时不仓促。他不会夸张的故意强调内心情感的起伏,在演奏中,他的音乐情感如泉水般自然涌出,感人至深。他以炙热的感情和令人鼓舞的魅力将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奏鸣曲弹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三)波格雷里奇的演奏版本

与其他三位演奏家相比,波格雷里奇演奏速度的张弛、力度的对比,音色的变化是最大的。第一乐章自由的速度和强烈的力度对比令人大吃一惊,这显然是标新立异的,展开部中强大的技巧保证了画面感的连续性和戏剧性的突出。第二乐章的演奏,波格雷利奇将2/2拍演绎得更加流动,更有舞曲的感觉,他把这里的断奏处理成一种情绪的指示,而并非只是时值减半。他还刻意加强了左手声部(一连串急转而下的分解和弦),这使原本轻松诙谐的主题变得更加有幽默感。第三乐章的演奏充分体现了波格雷利奇浪漫派的个性化演奏风格,其触键极为讲究,音色也极为细腻,那“如泣如诉”的音色更像“人声”。他对弱奏地表达很好地表现了战争中人们内心的脆弱,长线条如歌的旋律表现出相当大的张力,仿佛平静下的暗流涌动。复杂的绸密的织体中,每一层都清晰可辨,令人不禁屏息凝神的倾听。波格雷里奇深化、内化了自己对于普罗科菲耶夫内心世界的理解,以及对“战争”更多诠释的空间,这点在第四乐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种电光火石之间的时空交错感并不是谁都可以弹得出的。

在这里要将波格雷里奇与里赫特进行一下对比。在演绎这部奏鸣曲时,波格雷利奇避免里赫特对作品“直白”的方法,而是通过营造精细微妙的光影变化来表现作品中原始粗犷的对比,同时他能够非常有效地区别不同主题区域,这让观众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的同时,还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奏鸣曲式的框架,在这一点上波格雷利奇做得比里赫特更胜一筹。波格雷利奇1983年在巴黎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时,普罗科菲耶夫的遗孀在后台找到他,兴奋地表示“我真希望先夫能够把此曲题献给你。”

波格雷里奇诠释的普氏《第六钢琴奏鸣曲》是四位演奏家中最独特的,也是笔者最欣赏的版本。他别具一格的音乐处理,笔者认为形成原因有两点:其一,与李斯特西洛迪学派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一学派有着无懈可击的技术,重视诠释与技巧的细腻琢磨,为了让听众对作品的感觉更加鲜活,不按原谱按部就班,而是对原谱进行“重建”;其二,是波格雷里奇忠于自我的艺术态度。他认为真正的成就来自专注与坚持,并永远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以他的方式理解乐谱,表现作曲家的思想。他认为只有从音乐中看到新观点,才能为音乐注入活水,音乐诠释才更为丰富。“他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做出特别的诠释,他绝对不想歪曲作曲家的本意,只是想让音乐更清晰,精炼,让原来已经在那里的东西更生动地显现出来而已。”

(四)基辛的演奏版本点

基辛演奏的《第六钢琴奏鸣曲》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仿佛是在为听者呈现一组战争的画面,速度上和力度上的变化也是四位演奏家中最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基辛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俄罗斯学派辉煌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他有一位极具个性的老师,坎特尔女士从不示范弹奏,而是用语言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展想象,因为她希望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模仿;此外,基辛从来没有做过特别的手指或技巧训练,而是通过努力克服所练曲子中的技巧难点,使每个音都符合音乐的要求,以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我一向把技巧视为实现音乐的工具,而我则是为实现音乐而奋斗。”正因为如此,基辛“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位有品位、有想象力、有卓越能力的钢琴家。

第一乐章以极大的强弱对比,戏剧化的情感冲突和绝对的技术优势诠释了这一乐章音乐素材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特点;第二乐章中断奏的旋律线条依然很完美,右手的轻奏和左手的跑动结合得相当灵巧,中部的乐句很有张弛,气息拉得很长。与其他三位演奏家相比,基辛将第三乐章演绎的既忧伤又壮丽,他对弱音细致入微的把握又给这种忧伤加入了些许哽咽的语气。和弦的连接、推进和拉伸,有一种自然的推动力,“松紧”把握得很好,和弦之间的声音也很有润度。第四乐章是一个不容商量的快板乐章。基辛的快速跑动有着极强的颗粒感和冲击力,他把乐章中出现的几个主题乐句表现得光彩各异,扣人心弦,在这紧张中的惬意背后,透出基辛游刃有余、无可比拟的技巧。中部速度放慢拉宽,将每一个细节放大,沉静的音乐语言令人陷入沉思;尾声,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战争信号的咆哮声中,基辛把气息高高吊起再辉煌地落下,完满地结束了这部恢宏的作品。

四位演奏家中,基辛演奏的《第六钢琴奏鸣曲》既不像里赫特那样理性地解析音乐,也不像阿什肯那齐那样呈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而是就音乐本身来思考,演奏,将音乐中美丽、丰富、深刻与伟大的特质演绎出来。他对音乐有着一份虔诚和使命感,一种来自心灵的神圣感,正是这份对音乐的态度,使他拥有着其他同年龄钢琴家所没有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优势。他无意追求名誉和“轰动”,只想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他把音乐看作很严肃的事,每一次演奏都全身心投入。“我把我的情感、意见、所有想说的话都放在音乐里。音乐就是我的生命。”

[1][美]哈罗德·C.勋伯格.顾连理,吴佩华.不朽的钢琴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焦元溥.游艺黑白[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友余.键盘上的奇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阿什里奇演奏家
演奏家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我的橡皮会说话
终极发明师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另类演奏家
飞向梯弗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