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游戏促进自省培养班级凝聚力

2018-01-25龚天羽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团体凝聚力道德

○龚天羽

目前,学校德育活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儿童道德教育多灌输式和命令式,忽视道德的践履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儿童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且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学校因此开启了以德育人的探索和实践,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游戏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更符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化儿童对团结、规则、责任等道德的认识。

去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班,它是由各地转学学生组成的。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在相处过程中矛盾、纠纷频发,集体活动中也难以形成合力。借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拓展活动,将学生分为两队,相向站立,每人用一根手指共同托住三米长的棍子并将它放到地上,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手离开棍子即失败。

这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游戏,对于班级凝聚力是一个巨大的体验。而我的关注点不仅于此,更希望看到学生面对失败时的表现。第一小组很迅速地完成了任务。另一个小组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开始互相指责,甚至出现了不和谐的谩骂:“你怎么那么蠢啊,慢一点不会么?”“钟X,是你太慢了。”我默默关注,用手机记录下一切。第二组花了15分钟都没有完成游戏,只得宣告失败。

学生平时讨论团队合作的时候,总是趋于理想化。“老师,我们会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勇于承担责任。”类似的话语何其耳熟,但团结互助、责任感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去做才是我们德育要落实的地方。关于“班级凝聚力”的教育,要尽量少说,用事实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我拍手,示意学生聚拢,回教室,将录像在电脑上播放。看完视频,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李低下了头:“我们互相追究责任,来回推诿,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并尽快让大家投入到下一次努力中。”被批评得最惨的小钟如是说道……

很多老师喜欢在游戏之后进行总结,而不是让学生谈感受,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信任,更让他们错失了一个“反刍”思行、内化道德认识的过程,学生自己的感受才是他们通过活动直接得到的教育。如果仍由教师总结,那么这种德育没有真正脱离说教的桎梏,只是披上了游戏的外衣而已。当一切真正地安静下来,学生展开了对自己的思考,这种自我反省,在我看来就是对自我负责的表现,他们思考在这次活动中,我到底做了什么,是否对团队有利。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展开此类思考,他们可能就会站在一个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的生命节点上。

我们重新回到操场,仍然由两组学生进行比赛。这次的幸运之神没有眷顾“胜利小组”,连续几次折戟。而“失败小组”并没有急着投入游戏,站到一起商量了好一会儿,决定由小钟负责喊口令“松”“停”“再松”。

几经波折,两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大家纷纷鼓掌。

在两三次类似的拓展游戏之后,学生在集体中的协作意识确实变强了不少,班级里的“人人责任岗”也完成得更好了。当然,仅凭一个游戏就想让学生知道“班级兴衰,我的责任”是无法达成的。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我在班里开展了一个“互动问好”的游戏,让每个学生找一个同学组成对子。随后又让他们组成了几个家族,在这种非正式的小团体中互相关心,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后打破小团体的界限,将这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辐射到全班。

儿童游戏本身包含了很多涉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等范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及彼此尊重、主动担责、互相关心等待人原则和规范。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正是游戏的“胜负手”,学生若想在游戏中取胜,必须牢记并遵遁这些观念和规范。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和体会这些观念和规范,对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小团体凝聚力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