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几种关系
2018-01-25白虎
白 虎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需要厘清以下五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时代在历史发展中处于何种阶段,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界有多种方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理解,本文认为可以从党史研究的角度去探讨。这样既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也遵从国内学界研究的主流方法,比如“理论性”的历史分期方法,还可以兼顾对实践发展的预测,从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和依据,以及分界的“关节点”和时段。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可以作这样的划分:1956年-1966年是探索或萌芽时期;1966年-1976年是重大挫折期;1976年-1978年是特殊转折期;1978年-21世纪中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时期。其中,从2017年十九大开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我们不难看到,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会明确表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也是如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此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仍然内在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对比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我们发现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报告的“三个没有变”变更为“两个没有变”,也没有继续采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的表述。因此,我国是否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的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有明确的年限界定,尤其是其时段下限。更有部分网民认为,我国目前的巨大建设成就和强有力的国际地位表明,我国已经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竟如何判断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我们更准确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更加理性的科学研究。本文认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其意义更在于这一最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我们党不断强调基本路线至少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其重点不在于时间长度,而在于防止我们重蹈历史覆辙。
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几次主要矛盾判断的逻辑关系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低级阶段,是从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消亡的历史阶段。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再是主要矛盾。然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使得我们对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面临较大的困难,曾经出现过较大失误。随着我国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的判断更加符合实际。从我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看,本文基本同意盛明科、蔡振华的观点,改革开放前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更多的从政治层面的判断,反映的是阶级关系;改革开放后则转向经济层面,反映需要与生产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是从社会层面反映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即第一步,从2017年到2020年,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基础上,经过15年的努力奋斗,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第三步,从2035年到2050年前后,在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全国人民冲刺15年,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最紧迫的是从2017年到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的共同时期,也是实现发展战略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以上五种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关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种关系,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