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藏“多封众建”原因分析
2018-01-25李国栋
李国栋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一、引言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西藏地区的治理策略皆有不同,明朝时期主要通过推行行都武卫体制和册封藏地僧俗担任地方首领或法王来进行统治。因西藏地区距离当时统治者比较远,统治成本较高,并且为了防止西藏地区势力过大而才去的策略,所以采取分散其势力以治之的策略,即多封众建。其实,分封制度自古已有之,主要思想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是我国各朝代对于巩固边防且加强统治的一种重要策略。
二、明朝对藏“多封众建”原因分析
(一)西藏地区“多领主”各领一方
藏传佛教传到西藏后分为不同的宗教系统,主要有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格鲁等,这些宗教系统各成一派,发展成了各自的势力团体。经历了元朝多年的治理后,西藏地区已经形成了各个教派以及贵族势力集团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的情况。另外,西藏地区相对偏远且面积较大,人口分布也比较分散,各个宗教或者政治首领形成了各自分管的局面,不同政教首领之间因为宗教、领土等各种原因出现很多矛盾,并时常进行斗争。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西藏的这种局面有利于“多封众建”方略的实施。
西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也是明朝采取“多封众建”的重要原因。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社会不断向外扩张,导致西藏居民的居住地不断扩张,开始出现在今天的青海、四川、甘肃以及云南等地,这些藏族居民在和当地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元朝时期把西藏地区进行分而治之。之后,明朝延续了元朝时期对藏的治理方式,进一步把西藏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地域来治理,并封赐各地域的宗教和政治首领,如明朝廷封授的“八大王”,或者设立司武卫,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二)明朝边疆局势紧张
明朝时期,北方尚有元朝的势力残余,东南沿海倭寇横行,这些都一直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根据当时的情形,明成祖做把防御作为维护边境稳定的主要手段,从而缓解边防压力,且形成了“守在四夷,重防蒙古”的边疆治理思想。当时,明成祖把元朝的残余势力作为重要防守对象,因为,蒙古族和藏族如果联合起来,形成包夹之势,其威胁将是明朝不能承受的。因此,明朝一方面拉拢西藏,和其进行贸易,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防止西藏和蒙古族结成联合,威胁到明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西藏地区面积广大,各宗教和政治首领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势力范围,明朝对西藏各宗教和政治首领进行封赐,从而使各首领互相牵制,达到制衡的目的。
明朝统治内部的压力也致使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方略应是”多封众建“,怀柔为主。明朝的统治时期,除了北方蒙古族的侵扰外,南方的广东、广西以及云贵等地也不太安稳,一些少数民族也时常起来反抗,这些都会影响到明朝内部的统治,这些因素也导致,明朝对藏的方略不宜武力。
(三)明朝开国皇帝与宗教关系密切
对于明朝对藏统治来看,“多封众建”方略的形成是在明洪武和永乐时期,明朝初期的强盛和这两位皇帝的经历是离不开的。并且这两位皇帝的经历都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所以去了皇觉寺里做了和尚,后来又加入了明教的红巾军起义。可以说,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前一直和宗教都有着剪不断的关系。这也使得朱元璋对宗教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并知道运用宗教来进行统治。另一位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举兵夺取江山的计划是一位叫姚广孝的僧人谋划的,并且在私下帮助朱棣练兵和谋划战事,后来朱棣的成功可以说姚广孝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对于这两位皇帝的影响也直接体现在其后对藏进行的治理中了。
明朝是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朝代,除了传统的道教、佛教之外,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国外的宗教也在国内不断传播。另外,民间宗教,例如白莲教、闻香教、黄天教等的兴起也让整个明朝呈现出宗教多元并存的局面。各种宗教的各种信条接教义对于明朝的统治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明朝对于西藏采取“多封众建”统治方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多封众建”的效果却是很有成效的,明朝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俗以治采取治理的方式使得西藏地区和明朝中央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究其实质这种关系是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见的隶属关系,其目的是要实现国家边陲的安宁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