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18-01-25杨巧妮
杨巧妮
(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思想支持。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针对贫困生资助问题,如何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针,帮助贫困生建立更好的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实现高校人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将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优化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理论教育与现实应用脱节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培训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很多学校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通过理论教育、资助制度建立、困难大学生互助平台建立等方式来实现的[1]。但是在这样全方位的教育与实践资助活动中,却仍然存在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脱节的问题。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在贫困生之中的传播教育工作调研显示,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与自己所受到的资助切实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资助育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未真正深入贯彻进学生的内心及思想中,其理论指导意义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二)资助育人工作缺乏针对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应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资助育人工作应该更注重学生感恩心理、自信心培养、自强励志思想的培养。但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却并没有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引导。部分受资助大学生仍然存在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缺乏将个人发展与报效祖国思维相联系、缺乏艰苦奋斗及追逐梦想的自信心等问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针对性探究上还存在不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延展性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对于受资助大学生有影响,还应该从学生出发,将这种积极的思想观念传递至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大学教育是塑造学生三观的过程,其思想教育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发展[3]。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尚未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工作设计上缺乏延展性,忽视大学思想教育的前瞻性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进思路
(一)理论教育与现实结合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渗透及资助制度的建立,同时应该让受资助学生从内心中真正感悟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可以组织举办一些受资助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让受资助者在参与公益活动和当志愿者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口号,而真正通过实践将爱国、和谐、友善等思想在内心扎根[4]。
(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资助育人针对性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础,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应该加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性化教育需求之中。培养受资助学生更健全、健康的人格。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加强资助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关注家庭情况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及认同所受资助。
(三)物质关怀与人文关怀双重驱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延展性不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很多资助工作只注重物质上对于贫困生的帮助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的影响。学生受到物质资助后未能将感恩心态、图强心态进行深刻沉淀,并将这种“自助”与“助人”思想传递到家庭与社会中。高校在物质关怀的同时应该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人文关怀渗透进学生的成长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实现传播“助人精神”的优秀品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改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是高校教职员工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