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
2018-01-25路文英
路文英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据《中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7%。预计2025年老年人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由此可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国情。人口老龄化压力己经开始显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继续,社会养老服务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简要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服务需求量也会有所变化。朱冬梅认为老年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现多元化特征。[1]景天魁认为应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服务,这一体系涉及物质供给、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层面。[2]
(二)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
在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学者是基于数据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国内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慢性病,不能自理等身体状况。邢凤梅等认为,慢性病、不能自理是居家不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养老服务的需求的影响因素。[3]第二,子女情况,年龄、收入和居住情况等家庭情况。刘艺容、彭宇认为,子女数量、年龄、居住情况、收入情况对需求有一定的影响。[4]第三,养老服务功能健全程度等环境情况。廖楚晖等认为,经营成本、周围环境质量的健全程度,周围环境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会影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5]第四,观念。张栋认为养老观念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重要因素。[6]
三、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挑战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需求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
第一,日间照料中心向老年人提供需求可能会有困难。第二,工作人员在向老年人提供服务需要时,需要详细的老年人的信息,可能存在困难。第三,造成这些困难,很可能是老人想要的的服务需求和社区向老年人供给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的问题,存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障碍,以至于双方需要的东西可能不会及时的给予,以至于效率比较差。
(二)养老服务范围比较窄
对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时候,提供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比较多,但是精神慰藉的帮助比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记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的数据,但是精神方面的帮助不能记录,这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决定了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精神需求,都是独特的,很难满足每一个的需求。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
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流程最后是工作人员回到日料中心或者社区备案记录。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应该是缺少服务评价和反馈。这样就无法了解到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是不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年人对提供的服务满不满意,这都是不确定的。
(四)政府在买社会养老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搭建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制度的平台时,可能会存在设计欠缺、平台操作时不完善、专业性较差等问题。
四、社区居家养老:对策与举措
(一)“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养老模式
互联网可以解决护工和老年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从而解决老年人与社区提供的服务需求的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得服务效率有所提高;可以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这样就可以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有利于打开居家养老服务的封闭性,提高开放性。
(二)建立比较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流程
在现有的社区养老流程后面加上服务评价和反馈环节。这个环节是老人来做出的,老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提出完善这个流程的建议。
(三)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以专业评估促规范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服务流程、服务行为、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进行评级,促进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运作。
(四)提高服务人员的质量水平
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服务人员实行激励管理体制,促进服务人员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