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5王秋夜
王秋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创新只是其中的重要的一环,产教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涉及到的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运行机制、物质环境保障等多方面多纬度的合力。
一、产教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机制的创新
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有助于科学、正确地解决模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二是要树立“服务企业”的思想,针对企业的现状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将职业教育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其三,学校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行业领域的“工匠”、“劳模”,这些教师来自于企业实际,有着丰富的、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这些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产教融合”的特点,这些老师参与到教学、实践等多环节,进行人才储备,是人才培养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华工匠们敬业奉献精神中的“德艺兼求”、“以德为先”、“强力而行”,从而起到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师“工匠”的思想、知识与能力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中,真实还原职业岗位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将高技能人才需要的职业能力按照“产教融合”的方向进行构建,强调“产教融合”要成为高职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
二、产教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机制的创新
目前,向学生教授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而向学生所教授的课程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而课改质量的高低也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挂钩,可以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和发展潜力等产生深远影响。如何使课程改革同时符合“企业需求”、“职业课程基本要素”、“体现职业专业性与职业道德”这三方面的要求,是目前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摆在企业与学校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
三、产教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创新
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科学合理的体质、机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无缝对接的精髓所在。此内容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当前常州高职园区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忽视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机理,分析常州区域经济发展及常州高职园区的特点,依托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互信、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共赢机制,突破以往高职教育过度注重技能培养而缺乏“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局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综合能力。从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专业教育与通识课程一体化融合机制、校所企协同育人机制、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校园“工匠”文化以及人才评价模式等途径入手,构建工匠精神全过程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模式,逐步形成有自主特色的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高职园区机制体系。
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环境
工匠精神的融入必须基于一个有利于具有“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既包括具体的活动,与人才培养价值体系想适应的校园环境,也包括体现“工匠精神”的物质基础。
首先,开展多样化的“工匠精神”活动,将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例如自习教室的布置融入“工匠精神”、融入本地劳模,融入“工匠”的工作图片展示,这样让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素养的提升。
其次,规划好高职校园文化布置。一个学校的个性甚至办学理念,通常可以体现在校园规划和校园文化上,而校园环境则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表现,着力打造校园整体及细微处的文化布置,使校园环境逐渐形成鲜明的主题。例如毕业优秀校友墙,技能大赛校园明星展示等等,从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熏陶,从而加快其接受校园文化,从而达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其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反复改造创新等内涵,将工匠精神纳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是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进行的职业教育,通过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真正受到企业青睐,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本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