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动权*
2018-01-25吴敏
吴 敏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和意义。高等学校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意识形态的自觉与自信,切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深化认识,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意识形态集中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诉求,鲜明的阶级性是其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各高校应强化政治担当,牢记历史使命,严格责任落实,努力把高校建成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坚强阵地。
有高校建立严守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纪律同政治、学术等各项工作挂钩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高校党委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分类学习,引导师生。如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定期在学院内通报情况;邀请自治区党校、社科院专家、学者为全体教职工开展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等多个内容的专题讲座。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历来是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重要领域。“三股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从没有停止向我区教育领域和高校校园渗透的步伐。目前高校开展的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教育主要从学校宏观角度来考虑,而很少也难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微观的学生个体;而我们的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意识,难辨是非,往往人云亦云,容易遭遇到谣言恣意传播、国外意识形态侵蚀等诸多挑战的不良影响。
(二)意识形态领域向高校校园渗透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新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与平台的出现,加大了高校的工作难度。“三股势力”、非法宗教组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利用多种手段,在学校传教,宣传宗教思想。在调查中了解到,就有17.38%的师范生、15.94%的非师范生是通过手机上网,微博、微信以及其他新媒体等渠道了解宗教知识的。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学生了解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三股势力”利用其加剧向学校、向学生的渗透提供了便利,而学校在有效监控和封堵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三)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不够。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课堂教育的要求更富于时代特征,对正面宣讲教育兴趣有限,对枯燥无味的宣讲较为抵触,他们更倾向于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但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尤其是对各种分裂势力在高校学生中的渗透不知、不觉、不理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与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存在滞后现象。高校政工工作者面对的学生群体已从95后转向00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大学生实际日常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结合不紧密,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
三、多措并举,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一)发挥主渠道作用,打牢抵御渗透的思想基础
各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明纪律,严格管理,健全制度,筑牢思想防线,坚决阻断错误有害思想渗透传播渠道。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开展教育;研发移动学习平台,运用VR模拟技术推进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结合,推动思政课评价主体多元化,让思政课活起来;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拓展思政课程项目,深化第二课堂。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各高校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抓牢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如通过“一帮一带”打造出一支思想上过硬、业务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选聘政治强、业务强、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兼职班主任;从应届推免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
(三)坚守思想阵地,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线
各高校始持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时期、敏感节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教育管理不断线,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开展“青春成长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开展“收心暖心聚心”“聚心学两会”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召开一次集中教育专题会、共同观看一部爱国电影”等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时段和季节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学校“云教室”“直播课堂”等途径,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刻”和微课大赛。
(四)健全完善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各高校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规范日常工作。坚持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常态化,加强学生学籍注册和请销假工作,定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手机、电脑及多媒体介质进行检查,做好学生奖助学金评定等各类工作。
成立学生工作督查组与派出所建立联动机制,将擅自离校学生和其他学籍变动学生信息及时通报派出所;将休学学生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范围之内,安排专人负责,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开展四帮活动——帮学习、帮就业、帮生活、帮思想;针对学生干部开展专项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召开座谈会等途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诉求,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开通“绿色通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义工。
(五)强化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阵地管理
各高校坚持加强校园阵地管理,建立了校园学术交流、重大活动报备审核制度,严格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的管理,持续推进发声亮剑,为强化反分裂反渗透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积极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加强正面教育引导,以正面权威的声音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制高点,加强师生时事政治教育和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尤其是有特殊异常苗头的人员,包括性格孤僻、偏激、愤世嫉俗的人要重点关注,加强教育管理,做到尽可能细致;排查了防范风险点,根据院校实际,做好风险评估,认真分析研究,预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逐一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工作预案和管控措施,严防利用网络串联滋事,确保网络空间安全;严格把握政策,注意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