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改革初探
——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

2018-01-25胡洪羽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公共课师范生课程思政

胡洪羽

(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研究背景

教师教育类公共课(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是高师院校非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以形成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基本目的。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不仅仅是现今考取教师资格证必修的课程,其中包含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是师范生必备的知识。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教师教育类公共课中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改革的必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课程思政”,它既不是指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要新增几门思政课替代现有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促进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1]。

国外没有明确有关于“思政课程”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其提倡的“政治社会化”和“公民教育”等在实质上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国是最先提出公民教育这一概念的,后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将公民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国民公民教育论”,他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本国的公民。美国对思政教育的研究关注于公民教育的方法途径及评价体系,主张通过开设哲学、宗教、历史等相关课程向高校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国内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四类。第一类,关于“课程思政”内涵和相关理论的探讨。例如邱仁富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中探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二者同向同行辩证关系,提出推动二者同向同行的对策。第二类,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例如刘承功在《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中提出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力形成富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工作体系。第三类,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例如余江涛等在《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中得出:理工科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显著差异,把两者大而化之、等量齐观不利于理工教师开展工作,对理工科课程思政作用的生成机理和逻辑结构的明确是理工科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第四类,在各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如鲁晨琪的《<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的对策。

三、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改革探讨

(一)教师教育类公共课实施现状及问题

1.地位低,重视不够

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师范生教育教学通识性知识和技能掌握和形成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公共课”的身份原因,很多学生都不重视,使得这门必修课变成了“逼修课”。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公共课是学生逃课率最高的课,也是学生最容易“舍弃”的课。

2.内容空泛,知识情境“空壳化”

纵观公共教育学教材,尽管由单一走向了多元,至今已有200多种,但其课程知识的展示多表现为较强的客观性、理论性强的言说方式,这与教师知识的经验性相去甚远,而教师是要独自面对变化的教育情境,任何客观性的理论说明,都必须转化或接受有条件有情境的现实挑战,转化为实践智慧[3]。而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有自身的学科背景,在教学中不可能对各学科的情境都轻松驾驭,导致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学生今后教学实践的脱节。

3.课程实施单一,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一方面,教学资源单一。所有公共课老师使用配备的教材,很少会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一般常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互动较少,很少使用除了PPT以外的教学媒体。加之理论讲授容易枯燥,学生积极性较低。

(二)教师教育类公共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1.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设定课程目标

首先要结合教育部专业目录及师范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要求,梳理各学科(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写入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中,将要求中这些非技术层面职业素养的达成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进而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进行明确,从而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面渗透[4]。

2.积极开发隐性教材,结合内容开展课程思政

教师教育类课程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概念与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师范生具备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积极开发隐性教材,主动寻求教学资源,依托教学内容(或案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育学》公共课里“师德”的章节,可引入典型的教师楷模的事迹,让同学们学习先进、学习榜样,把教师德行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入思政教育资源

公共课的通病之一就是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性太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可积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可增设学生“课前小讲堂”,每次课前5分钟给师范生上台交流表达的机会。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采用视听技术,播放具有教学意义的视频。例如,在讲到“师德”这章节,可播放《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的片段,播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观影感受,教师也可适时向他们介绍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课程思政,就其内涵及实施现状做全面的阐述[5]。

4.公共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首要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知识和素养。首先,要提升公共课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了解必备的、重要的思政教育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最后,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公共课师范生课程思政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公共课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