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8-01-25黄丹霞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乐歌李叔同学堂

黄丹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音乐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学堂乐歌”尤为突出。在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全面爆发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外来文化与知识传进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中国。“学堂乐歌”以一种新兴的模式,伴随着维新思潮的传播,出现在中国百姓的音乐生活之中。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正式走进学堂,曲调大多以日本、欧美的著名音乐作品以及少量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为基础。“学堂乐歌”由于其曲调朗朗上口,内容丰富新颖,很快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因此后来又有“乐歌运动”一说。

一、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

1903年沈心工创作了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朗朗上口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很快就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广为传唱,这标志着“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在当时,最初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曲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如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是他在留日期间,机缘巧合之下听到日本作家犬童球溪将一首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重新填词后,创作的一首名为《旅愁》的歌曲后,为之非常的感动。他于1914年创作的《送别》,就取调于《旅愁》。利用我国民族调式旋律进行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却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等。

最开始的“学堂乐歌”的演唱形式基本上是以外国通用的线谱或简谱记载齐唱曲,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才开始出现少量的合唱曲。在“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清末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维新派学者梁启超、文人杨度等都有创作过“学堂乐歌”的经历,其中不乏很多歌曲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广为传唱。另外,一部分当时在日本求学的学生如李叔同、沈心工等,把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融进创作的“学堂乐歌”中,使其成为当时社会文化运动的新风向标,也是我国当时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授课方式。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堂乐歌”也开创了我国集体歌唱这种演唱形式的先河,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现代合唱的起源就来自这里。最开始的歌曲大多是单声部的齐唱作品,后来慢慢出现了有多声部的小型合唱曲目。其中以李叔同创作的《春游》,可以说是中国合唱作品的开山鼻祖之作。

二、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是音乐教育正式进入课堂的标志

在民国时期,“学堂乐歌”仅仅是以“选修课”的模式出现在女子初高阶段,并没有广泛普及。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音乐”这门课程才正式进入中小学,“学堂乐歌”才开始正式成为一门必修课。应该说,学堂乐歌的产生和进入课堂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完善

在“学堂乐歌”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由于学校根本不重视音乐这门课程,所以一直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因此在“学堂乐歌”进入学堂后,许多老一辈音乐教育家通过各方努力,开始自己编写音乐教材,如沈心工出版的《学校唱歌集》等,至此才有了专门的音乐类教材被广泛使用。“学堂乐歌”的蓬勃发展对促进音乐教材的成型和广泛推广使用,应该说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三)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学堂乐歌”的应运而生,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家。这些教育工作者主张将音乐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将先进的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和理念引进中国课堂,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批音乐教育家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引路人,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学堂乐歌”从无到有,从齐唱到后期的多声部演唱,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特别是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飞速蓬勃发展的时期。

学堂乐歌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它不可磨灭的重要社会地位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乐歌李叔同学堂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弘一法师的账单
绝配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