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8-01-25张先锋
张先锋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在“互联网+”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与“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成长需求相适应,特别是在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对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会产生极其有害的不利的影响。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的关注,多方面保证教育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具有显著差别的新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如,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教育。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不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形式呈现,它是依托学校这一重要场域,在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种环境中隐含着教育信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之将教育信息内化的教育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如下:
1.教育目的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匿于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喜闻乐见的,可以让受教育者达到熏陶、启发、感染的目的。
2.教育方式平等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能够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
3.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教学事件和地点的限制,无时无刻的影响学生,它本身不仅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甚至可以延伸到校园以外。
4.教育效果的深远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通过不自觉、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来得到教育者在德育中所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程度不够高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急功近利、浮躁等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符合市场要求,重视专业的发展,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和学生就业率,不注重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未考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教育效果。
(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方法滞后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意识”的教育开展,但教育者的实施方法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如,面对网络盛行的社会思潮渗透,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生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三)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
很久以来,因为自身的隐蔽性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被教育者忽略,对于课堂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在校园内,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包含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实践资源等。二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包含校风、学风、制度建设等。三是网络载体资源方面。包含校园网、微信群、QQ群、MOOC教育等互联网平台。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强化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高职院校本身以及学校领导,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都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机遇,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网的优点,不断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办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需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显性的教育课程中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易于让学生接受。努力转变以我为主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层面把握和固化其道德观念。
(二)利用互联网工具,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显性渗透式、陶冶式、角色体验式等隐性思想教育方法,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与多媒体、微信群、QQ群、BBS、论坛等互联网平台的有效应用,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畅所欲言地共同讨论热点、难点问题。
(三)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隐性教育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交替扮演着学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几乎达到其在大学学习时间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