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处理”:点亮课堂的智慧明灯

2018-01-25林雪微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浙江乐清3256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细节环节情境

林雪微(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浙江乐清 325600)

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要上好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备课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设计几个整体性问题或围绕教学内容勾勒大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而对某些细节的微处理常常忽视。其实,课堂由无数的细节构成,有的细节可能无伤大雅,而有的细节却举足轻重。细节不小,它决定课堂的效率和教学的成败,细节造就了课堂的优质,细节也是课堂败笔的制造者。在教学中,若对某些细节进行微处理,能达到柳暗花明之效,它彰显理念,凸现智慧,成就品质。

一、情境微调,远近间显焦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是一堂课,一些教师均选用了很典型的材料,精心设计了问题,科学安排了活动,而产生的效果却明显不同。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于教师对所选资源的新近性、对材料顺序的处理、位置的摆放和细节的交代。这个细节的微处理得当,课堂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步步深入的思维曲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时,先选用“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说明坏习惯的危害;然后用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区分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并说明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最后简单说明如何克服不良习惯。该教师的课堂可圈之处在于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说明因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最终使其成为当地的高考状元;而此材料又与前面的那个小和尚的故事形成对比,利用正反两个事例分别说明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各自带来的不同结果。但对比鲜明的材料,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说服力。课后反思时,该教师坦言,这个真实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曾任教过的学生,原先习惯很不好,后来改掉了坏习惯,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只是在课堂上并没说。事实上,如果这一细节予以交代,这位学生前后的变化给听课学生的震撼、亲切感和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平时有对该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说明,如这位学生从原有的哪些不良学习习惯改变到后来的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具体是如何克服的。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克服不良习惯的方法,并能获知如何坚持下来,难在行动的持续性上。如果将这一环节细化,教育的效果自然大增。课堂上有了自己原有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素材的鲜活榜样,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与听课学生的距离,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亲近、贴身,而且进一步凸显了本课的焦点:原来改变不良习惯如此重要;不良习惯只要用心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无形中增强了改变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有时候,特别是选择情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注重细节的利用与挖掘,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某一个看起来是典型的案例。

当然,如果在环节的安排上也注重细节,进行微处理,就更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教师教学时先制造悬念,说是自己一个以前的学生,在学习上有这样的不良表现,然后由学生设想他可能的学习结果……接着来个反差,这样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高考状元,他是怎么做的?是如何下定决心改正了不良习惯的?这样对比设计步步为营,扣人心弦,加上对案例细节的刻画与描述,让学生真正可参考、可学习,课堂生命力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就一句话,“该生后来克服了不良习惯”,而在怎么做的环节上轻描淡写,没有把焦点放在如何改进上,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其实还是不明显的。所以,教学中情境材料的微处理极其重要,细节的交代、顺序安排以及在环节操作中的周到考虑,在远近之间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落实是否到位,考量着教师对教学追求的智慧和品位。

二、设问微统,开合时突重点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引发学生的思想风暴,触动学生的思维情感。但在教师一波又一波的情境设计和问题导向下,如果对要表达的观点和教材知识的落实边缘化,甚至出现授课内容与学生所学知识基本没有联系的现象,出现有活动没观点的问题,自然主次不清,影响重点的突出。不可否认,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是必须的,但没有知识的积累,哪里来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各方统筹兼顾,需要教师的目标意识、有效引导与细节处理。

一位教师在上“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一课时,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感受责任—承担责任—责任危机—实践责任”,四个板块紧密相扣,问题深入浅出,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和责任意识培养,但遗憾的是忽视了一些小细节,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该课选用被授予“鹿城好人”称号的保安陈明德“千里返乡归还巨额错汇款”的实例进行教学线索串课,中间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在两难情境中思考问题的解决和可能的结果。随着课堂的层层推进,学生的情绪被感染,正能量得以传递,大家都觉得这堂课比较受教育。但有两个小环节值得商榷:在“承担责任”环节,教师出示了“人物语录”,即社会上其他人对陈明德的评价,并问学生:陈明德的行为有怎样的积极影响?由于问题较泛,也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结果学生回答稀稀疏疏,教师生拉硬扯强加答案;在“实践责任”环节,教师则很突然地从“责任危机”回到学生个人身上,让学生分享自己勇担责任的事例,课堂顿时冷场……为了活跃气氛,教师临时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分享,学生面面相觑。其实,在这里所安排的讨论没有任何作用。最后在课尾进行练习巩固时,学生的回答又不着边际。因为所学内容与教材知识两张皮,书本知识没有很好地回归;灵动而流畅的课堂教学,看似围绕目标,实际上学生理解却离题万里。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并运用书本知识解决这一矛盾呢?

这就是一个对细节的微处理问题,关键在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引导上。在整个案例交代之后,该教师已作了这样的设问:“陈明德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其实,在这里教师可综合引导学生思考:“陈明德为什么这样做?其行为有怎样的积极影响?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书本内容予以说明。”问题出示后由学生讨论交流。这虽仅增加了角度(个人、社会)和提示(结合书本知识),但这样一个微处理,将问题一统整,既突出了重点,又落实了书本内容,设计简约而不简单。学生的思维不再散乱,既结合情境,又有了抓手和依托,注意联系书本;同时,在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回答问题时,其实也多了一份理解,避免了问题的过于宽泛,做到了学以致用,活而不乱。

可见,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围绕教学重点,依据学情,心中要有目标意识。这一问题统整的微处理,开合之间其实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量,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功力和知识底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考虑、对教学技巧和课堂艺术的独到把握。

三、方法微拨,虚实处击难点

凸显学生的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就要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学生话语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有序进行、有效开展。同时,课堂要立足学生学的基础,围绕学的兴趣,学的重点、难点、困惑点、关键点和学的方法、学的习惯的培养展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学有方法,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这是一堂复习课,课题是“财产所有权”。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明确考点(自主学习:呈现考试目标,细化考点,提出问题)—交流分享(合作学习:与旁边同学交流自己的答案和疑惑,并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回答问题)—对点训练(针对前面的知识要点逐题呈现进行解答运用,其间教师补充个别概念)—归纳整理(用树形图、表格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整理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完成复习导引相关练习,并与同桌交换答案、互评)。应该说这样的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楚,放手学生,凸显主体。但显然有些环节低层重复:如将考点细化成问题后,学生与身边同学交流,再由学生代表展示,就是重复;而后面的对点练习虽是强化,却是又一次的重复;再加上在“对点训练”后到“归纳整理”,感觉还是重复;而且这样的课缺乏趣味性和综合提升。究其原因,这是对“学”为中心理念的肤浅理解,将“学”为中心操作为“简单放手”“盲目练习”“机械强化”。

于是,在细节的改进上,作了这样的微处理:“交流分享”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后,不必将问题的答案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而是针对问题的回答着重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再由小组代表针对性提出。这样,教师的引导就在关键点,真正在学生的学困处,而不是浪费大多数学生的时间,从而直击来自学生的教学难点。这个微处理的变化,使整个课堂的理念凸显了出来,感受到教师是真正基于学生、放手引导学生学的,而且学生知道的、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必讲;学生不懂的,学习有困难而需要明确的地方,教师当讲。此环节给予充足时间,由学生充分质疑、讨论、提问、解答,后面的“归纳整理”就在学生提问后待机应接而成,省去专门的环节也避免低层重复。课堂在看、说、议中充分还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何时讲、讲什么问题的把握上自然考量着教师的理念。此外,在课堂最后的“综合运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题思路,梳理出需要注意的解题方法,学会对问题解答后的反思。这样一个微处理,虚实结合,直击难点,真正把学生置于思考者的位置,方法在这里引导,能力在这里提升,习惯在这里培养,课堂就多了几分精彩,多了一些人文关怀。

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每一分钟,可有可无的话不说,可有可无的练习不做,决不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只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权,学生的学习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四、活动微引,动静中提亮点

教学中不管教师怎样充分预设,总是离不开生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但活动如何生成、在何时生成自然很有讲究。有的生成,表面上是生成,其实偏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成了课堂的节外生枝。有的生成,则相当巧妙,不仅围绕总目标有效达成,而且教学因此而生辉,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位教师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后,进行“情绪词语大比拼”,教师呈现“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类型的词语组织小组竞赛,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分类列出,然后根据正误评选优胜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分情绪的类型。如果就是这样的环节,课堂热闹就成了虚伪的活跃,但此环节的巧妙就在于教师的微处理,该教师在学生活动后随机采访学生,调查他们此时小组获胜或失败的心情,说说此时的情绪体验,这就是现场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这种活动的生成与建构,可谓一箭双雕,达到的效果自然非同一般。而当有一位学生说因为自己的一个错误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成绩心情低落时,教师再次生成:追问“这是什么情绪”“对你有什么影响”,并予以安慰,及时调节了情绪,体现了对学生浓浓的尊重和关怀。

此课堂的亮点就是因为教师对活动后的及时引导,动静结合,这种微处理达到了深化与提升。它不局限于开始环节对情绪基本类型理性知识层面的区分,而在引导现场情境的生成中,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情绪变化的深层感受,课堂由此深入,此时由学生谈情绪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身的概念和类型的区分,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运用。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慰与引导时,则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这个微处理,显然体现了教师心中有生、目中有人的理念,课堂因此而灵动生辉。

同样,一位教师在“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上,其中小组探究环节——“针对小强与老师的冲突该如何解决”进行分组讨论,为使这种现场感产生,则由学生代表随机采访听课教师,设计如“课堂上您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是什么”等四个问题。学生采访后的真情感悟让在座的听课教师动容:“自己上课要不淘气”“当老师不容易,面对老师的白发与皱纹,感觉自己不认真挺不好意思的”等。这一活动的精彩主要在于教师对现场采访听课教师方式的微处理,这种微处理显得很是精心、巧妙和智慧:教师提供采访提纲避免了学生提问的随意性;采访与小组讨论同时进行,提高了课堂效率;采访没有正面直接出现被采访教师的回答,避免了听课教师回答的尴尬,也有利于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解读并比较自由地进行表达,制造了课堂的一波波高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细节,注重对细节的安排与利用。对待细节的态度和微处理方式不同,课堂的分量和内涵也不同。这需要教师长期的积淀和生成意识的培养。可见,教学细节的微处理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足轻重”。

总之,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精确、更富有智慧,并努力达到一定的境界,需要加强对课堂细节微处理的关注。课堂既要粗枝大叶、板块清晰,又要精雕细琢、环环相扣。这些微处理,它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思想,表达出教学的风格与功力,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教师就是需要在对细节微处理的不断修炼和磨砺中增长智慧,提升素养。

猜你喜欢

细节环节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