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内容维度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
2018-01-25刘一俊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刘一俊(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老课标”)指导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践长达十多年,其功绩不容磨灭。但时代在发展,素质要求在更新,尤其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之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亟须在时代的号角声中做出更深层次的改进。教育部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深入总结了我国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在“老课标”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和发展。
一、逻辑上:适当性增删,条理更加清晰
时隔十多年,2017年版的思想政治新课标问世,在“老课标”所阐述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基础上,“新课标”又增加了学业质量和附录等环节,并将“老课标”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进行了重新“洗牌”。我们姑且先忽略其他一些变动,就新增的学业质量和附录部分作出分析。无疑,这些结构上的变动,使得“新课标”的内容更加完整、条理更加清晰。
(一)学业质量
“新课标”较“老课标”而言,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新增了学业质量板块的内容。“新课标”将学业质量作为正文第五部分的内容加以阐述,这足以表明它在新一轮课改中的重要性。何谓学业质量,其实就是指学生原本不具备某种知识技能或者内在素养,在学习了本学科设置的课程后开始具备这种知识技能或素养,并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来,重点是指此次“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就是由各学业质量水平的表现构成。“新课标”将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基础性的,也就是指学过本学科的学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后两个等级则依次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命题依据和参考条件。从“新课标”的文本阐述中明显看到,此次新增的学业质量水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解决了“老课标”在实施中遇到的尴尬,让人眼前一亮。[1]
(二)附录
“新课标”末尾的附录部分也是“老课标”所不具备的,附录的应用使“新课标”更接地气、更具操作价值,也使整个文本更加完整、更具有参考性。附录一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与前文大篇幅介绍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是对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补充,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途径和评价依据,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附录二的“教学与评价案例”,“新课标”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为主题列举了一则教学案例,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范本。同时也提供了三则考试样题及其说明作为评价案例,大致确定了以后高中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可以说这两个附录很好地传达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对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
二、内容上:颠覆性改动,理念更加先进
“老课标”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印发的,响应党的十六大精神力求培养出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人才。而“新课标”是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制定并颁发的,浸润在核心素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沃土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老课标”相比,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上都作了颠覆性的改动。哲学上说,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传承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前言
“新课标”的前言较“老课标”而言,变化很大,“老课标”将前言作为第一部分,一上来就以一、二、三为序给出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说明,这实际上已经赋予前言以“正文内容”的功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前言作为文本开头语的作用。“新课标”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前言置于正文之前,不设序号,然后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开始设序单独分章作为正文写在前言之后,这种结构上的变动给前言和课程性质理念等内容都腾出了空间。“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没有涉及关于课程的介绍,与“老课标”不同,教育部参与修订的专家学者就此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给了读者一个交代,在前言部分详细阐释了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新课标”的特色和亮点,让读者在深入了解“新课标”之前就能对新一轮课改的内容心中有数,也真正发挥了前言的功能。从整体上看也使整个课标更富立体感和层次感,思路更加明确,逻辑更加清晰。结合文末新增的附录部分来看,“新课标”在不断规范化的进程中又向前迈了一步,更彰显了其在各大课程教育文件中“老大”的权威。
(二)课程性质
新老课标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对课程性质的规定自然会有所不同。“老课标”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老课标”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这么多规定,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再看“新课标”,它在第一段文字中就简明扼要地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除此之外,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素养写进课程性质的要求中,表明了时代的发展与特色。最后要求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意用词,“老课标”中的“初步形成”到“新课标”中已演变为“基本形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老课标”的继承与发展。
(三)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置上较“老课标”而言更加注重政治性、学科性和可行性。“新课标”将“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列出,表明在各种思想潮流迸发的新时代中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坚定学生的政治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起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科学精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突出政治性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使命。“新课标”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第二条理念列出,与“老课标”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形成鲜明对比,无疑“新课标”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特征,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本学科所独有的,能说明本学科具有何种育人功能,体现了学科特质。“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更具可行性,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为其明确规定要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而“老课标”只是简单地表明要建立起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到底是促进学生哪一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这就能看出“新课标”的目标更明确,对教育者的指导性更强,也更具可行性。
(四)课程目标
从“新课标”和“老课标”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可以明显看出教育观念的更新,“老课标”是以“三维目标”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来设计课程目标的,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部分,总目标根据课程内容以“知道”“了解”“学习运用”“具备”“具有”为层次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了要求,分类目标则依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作了划分,可以说是符合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的。“新课标”则完全颠覆了“老课标”的课程目标而另辟蹊径,本次修订后,普通高中各学科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建议。[3]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是在这一部分正式提出来的。它将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挂钩,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目标的制定,首先阐述了政治学科所独有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新课标”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后所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应有的表现,文本中的表述为“具备政治认同素养(科学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应能够……”,这表明达到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
(五)课程结构
“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单独列出,作为第三部分的内容加以阐述,在此之下分设“设计依据”“结构”及“学分与选课”三部分,依次讲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设计的六大依据,课程分为必修模块、选择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结构,以及各模块的学分和对学生选课的要求,详略得当、有理有据,让人一目了然。反观“老课标”,在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三点讲到了课程的设计思路,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课程结构,但它只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及相应的学分学时这一内容,叙述较为粗糙简单一点。此外,就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本身的调整来说,也是十分巨大的,这将在新老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的对比中作详细说明。所以,从课程结构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进一步细化了“老课标”的内容,内容上更加完整,结构上更具条理性,操作上更具可行性,于读者来说更有参考价值。
(六)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在“老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育人理念作了很大的变动。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制、哲学与文化;选择性必修课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课程: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较“老课标”的必修四个模块、选修六个模块而言,“新课标”设计的课程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具选择性,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新增的选择性必修是为了适应由高考改革而推出的“走班制”的教学方式,只有选择政治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才必须学习选择性必修的课程。“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文本介绍上基本沿袭了“老课标”的思路,每个模块或主题均包括“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与“老课标”不同的是,它在“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之后,又新增了学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这是与学业质量遥相呼应的。“学业要求”讲解的是学生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水平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业质量的实践性。
(七)实施建议
新老课标都将实施建议作为文本的最后一部分阐明,但是它在内容的选定和编排上还是作出了很大的变动的。“老课标”就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方面提出建议,而“新课标”则分别在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对地方和学校如何实施本课程的问题上提出建议。从这些建议主体上的变动可以看出新老课标的关注点不再一致,“新课标”突出了学业水平考试和课程实施的建设,前者是为在实际操作上如何把握学业质量作出说明,后者则加强了新课程的操作性和指导性。除了这些不同外,“新课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就是它就教学与评价提出四点建议之后,分别列举了一个案例作为补充说明,这些案例的运用赋予了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以活的灵魂,广大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时完全可以参考这些案例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由此可见,“新课标”较“老课标”而言更具可行性,减少了教师在操作上的困惑。
三、结论
自2004年“老课标”发布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多年的路程,纵使一路上磕磕绊绊、艰难不断,也丝毫不能动摇教育改革者们迎难而上、追求进步的决心。“新课标”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与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相契合,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对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与“老课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上倾注的心血和对即将问世的新课程的殷殷期盼。课程改革还在继续,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教育篇章!
[1]王锦飞.反映时代呼唤 重塑课标权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2):13-15.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04):3-19.
[3]孟令豹.要闻[J].教育家,201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