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生学“打架”
2018-01-25◇曹政
◇曹 政
许鸿仁又哭着来找我了。
许鸿仁是我最得意的学生,没有之一。他乖巧、聪明、好学。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不知是“羡慕嫉妒恨”还是怎么的,同学们老是欺负他。
昨天下午许鸿仁就来找过我一次,也是哭着来的。当时和他一起来办公室的是班里的一个“刺头”——陈大旺。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我将陈大旺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并责令他给许鸿仁赔礼道歉,事情才算了结。
谁知道才刚刚过了一夜,许鸿仁就又哭着来找我了。我顿时火了起来:“真看许鸿仁好欺负吗? 谁打的? 喊来! ”
不一会儿,“肇事者”来了,我却傻了眼。原来这次和许鸿仁打架的不是陈大旺,也不是和陈大旺似的整天把拳头扛在肩膀上的学生,而是姜涛。这可是一个从来都不惹事的孩子。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俩人站在一块儿,问题就出来了:姜涛比许鸿仁矮大半头,满脸的抓痕,倔强地站在那儿,不说话,也不流泪;反观许鸿仁,虽说是“梨花带雨”,可那“梨花”总是完好无损的呀! 这就算是打架,胜者也应该是许鸿仁;就算哭,哭的也应该是姜涛,怎么许鸿仁还哭起来了?
对照自己小学阶段“屡败屡战”的经历,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没有批评谁,也没有去了解什么情况,我分别拉着他们两个人的小手,将他们往身前拽了拽,说道:“让老师先猜一下,你俩今天并不是一开始就打架的,而是在一块儿打着玩的,是不是? ”两个人先是一愣,然后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后来是一个人觉得对方将自己打疼了,就干脆也下手重了一些,再后来就真的打起来了。对吗? ”两个人又是一愣,点了点头。“老师还知道,昨天许鸿仁和陈大旺打架的情形,也和今天差不多。”两个人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许鸿仁不哭了,扬起还带着“雨”的“梨花”,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因为老师有过亲身经历呀。老师念小学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天天打架,天天哭。”“啊——”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别‘啊’了,咱们进班说。”
进教室后,我先给陈大旺道歉,再给以前所有因为打架而挨批评的同学道歉,最后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要教会他们正确地“打架”、科学地“打架”。
在孩子们惊讶的目光中,我先带着他们分析总结出一点:以往的打架,往往都是由打“假架”而起,只是因为控制不好“度”而变成了“真架”。我明确告诉他们,好玩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天性,老师丝毫不反对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玩耍,只是不能在教室、楼梯或走廊里玩耍。我分别以鸡蛋、石头和铁蛋来比喻班里弱小、普通和强壮的同学,指出他们每个人出手的力度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一起玩耍时,身体强壮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下手轻一些,而身材弱小的一方也要学会“举白旗”,及时告诉对方:“你弄疼我了,不玩了。”这样才能避免由打“假架”变成打“真架”。
经过这样的指导,我们班因为打架而闹到办公室的“案件”明显减少了许多,许鸿仁再也没有哭着来找过我。
打打闹闹是儿童的天性,不宜束缚,只宜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