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入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2018-01-25廖纪元
◇廖纪元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出台,必将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研读此方案,其关于“评价”的部分对我们小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改革有很多启示。
方案中有这样两段表述:
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从这两段表述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方案对评价的重视与实化,让学业质量标准更科学、更具操作性。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方案重视评价体系的建构与标准的精准化,必将有力地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方案精神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体现得很突出。标准在“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这便于展开评价,并将评价落在实处。相比较而言,我们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缺乏具体的水平性的量化评价,操作性还不够强,这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模糊性。
在这里,呈现一位小学老师最纯朴的语文评价方式。其评价分为六项。第一项是识字。老师用毛笔将一学期学过的生字书写在大白纸上,并将其张贴在教室内,学生每天抽一定的时间认读大白纸上的生字。考试开始了,轮到的同学就走上前去,老师随机选100个生字让其认读。识字总分100分,每错一个字扣1分。第二项是听写。老师从本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挑选出100个生字来,让学生集中听写。听写时纪律很严格,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不敢随便东张西望,教室里除了老师洪亮的念读生字的声音,就是沙沙的写字声。听写总分100分,每错一个字扣1分。第三项是读书。老师将一学期学过的课文一一罗列出来,把课文的题目写在小字条上。考读书了,学生便走上去抽出一张字条,抽到哪一课就马上朗读哪一课。这项的总分也是100分,读错、读漏、读倒、读不通顺的地方都要扣分。第四项是背诵。像考读书一样,老师将要求背诵的诗文做成字条,学生抽到什么内容就背诵什么内容。满分100分,老师根据背诵的情况给分。第五项是写作文。老师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要求很严格,只要时间一到,不论是否写完都必须把作文本交上去。两天左右的时间,老师就将作文本发给学生,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满分也是100分。第六项是交流。老师确定若干个话题,学生随机抽取一个,准备两分钟,然后老师与其展开对话,并对学生的讲述做出分数评定,满分也是100分。各项考试结束了,老师将每个学生这六项的得分加起来求出平均分,就是该学生本学期的期末成绩。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这位老师的做法一定科学,但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评价一定要抓住语文学科的本真,亦即语文核心素养。高中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成为核心的基础。就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其核心为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具体的、外在的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我们的评价是否应该扣此着力?二是评价途径的多元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但对“多种评价方式”的表述尚不够具体,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以一张试卷为主,最多参考一点平时表现,致使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受到质疑。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以语文素养的基本承载与表现形式为维度,来选择与确定评价的途径,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及表现形式与评价途径高度契合?三是评价标准的具体化。标准越具体,越是摸得着、看得见,越是便于操作与落实,同时,这样的评价标准实际上转化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为优化过程的指南针。我相信,上面这位老师确定的六项评价,每项都是有具体的标准的,有的可能还很详细。
我一直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本真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写好每一个字,说好每一句话,读好每一课书,作好每一篇文……因此,我们也应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吸纳、构建基于语文元素的具体的学业质量标准,引领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解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对小学语文学业的评价,让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走向更为美好的明天。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取得的成绩很突出,但问题也很多。其中,对评价的探究一直举步维艰,少有系统的、有普遍意义的成果出现。也许,从评价维度入手,更能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好、更快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