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2018-01-25张心科
◇张心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颁布,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势必会对小学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语文课标的研制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的修订不会照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和体例,但是肯定会吸纳其基本理念。首先是贯彻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与过去的语文课标相比,在语言和审美的基础上突出了思维和文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当下正处于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面对海量、驳杂的信息,面对知识迅速更替的形势,思维的方法和品质在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为重要。目前的中国物质极大丰富,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就需要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养,个体的文化品位培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其次是设置任务情境。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知识、技能对于问题解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技能如果只是进行单项的训练,而不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特定的任务来驱动,往往难以灵活运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如果不置于具体的任务情境之中,也会造成这些知识、技能之间的割裂。
二、语文教材的编选
未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必然会修订。就内容来看,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应该是课文的主体。为了符合学生的经验、满足学生的趣味,一些反映流行文化的时文也会出现在教科书中。小学高年级将会有一些促进学生思维提升与发展的科技类、新闻类的选文。就编排方式来看,目前的统编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显性的线索是按照“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以落实核心素养中审美和文化部分;隐性的线索是“语文素养”,就是将语文知识、技能、习惯先建构出一个体系,然后将其中的各个点分散在各单元及单篇课文的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以落实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和思维部分。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设计的教材编排体系颇不相同。其教材编写说明指出,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强求面面俱到,教材不再以单篇文章组合成单元的形式呈现,而是以若干任务群组合成套的课本,每个任务群以若干单一专题或综合材料为载体(包括主题、情境、选文、活动),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过,小学语文教材是否也照此编排,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验。因为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得还不全面、深入、系统,他们能否在具体任务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复杂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探讨。没有明显的单项知识、技能作为训练的重点,往往会造成教学实施的茫然和低效。不过,如果建构出具体的知识、技能体系,将单项的知识、技能分散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去落实,或者说以情境设置、任务驱动的形式训练某种知识技能,所获得的效果会更好。
三、语文教学的实施
以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应该既不会像“双基”时代那样只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人文因素,也不会像“三维目标”时代那样虽然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关注了人的情感、意志及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但是又往往将三者割裂开来,未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肯定会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来确定。在呈现时可能会分项,或侧重其中几项,但是在实施时会是综合的,当然也会有针对性地训练重要的几项。未来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估计不会再是讲解、讨论单篇文章,而是以具体的问题驱动,将学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围绕一组材料,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再只是听讲,而是必须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语文测评的方法
语文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也将随着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转型而发生变革。单一的知识、技能的考查,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不过,更多的题目,将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来将这些知识、技能的考查暗含在其中。如让你编写一期班刊,要求写一个“编者按”,向同学们推荐几篇文章,其中要阐明推荐理由,就得先充分理解这几篇文章,揭示其特色,同时要提示同学们关注哪些内容,而不是目前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等的设题方式。其目的就是考查出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当然,如何准确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任何语文教育改革都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中还会根据社会发展、现实情境、特定对象进行调整,但是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对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希望更多的同人能参与其中,积极投入实践,推动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