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就业率引发的对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思考
2018-01-25王黎黎
王黎黎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民办高校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承担大众教育的重要载体。据2012年4月的统计,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已有403所,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满足了大众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优质教育选择的需要。“音乐表演”是高校本科普遍设置的一个专业,1998年,“音乐表演”首次作为一个“专业”列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被设立在“文学门类”之下,成为“艺术学”下属一个专业。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版《目录》之后,“音乐表演”专业位于“音乐与舞蹈学”的专业之首,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已多达一百七十余所。
但近十几年来,高校越来越多,专业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待业,毕业后转行的人数是越来越多。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其中15个专业之一。这个结论不仅说明社会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已经饱和,还说明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的需求水平。低就业率的造成与专业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大,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不完善,对音乐表演专业属性认识不够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不够明确都息息相关。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率,如何促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增强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成了我们刻不容缓去思考的问题。
一、机遇与挑战:辩证看待专业建设的超规模
就业率低与音乐表演专业大规模的扩招有着重要关系。自1998年音乐表演专业开办以来,该专业迅猛发展成为高校音乐学院系居首位的专业。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5年版)的统计可知,我国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高校共计126所,其中专业音乐学院9所,综合类艺术院校6所,师范类大学48所,其他综合大学63所。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版《目录》之后,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已经多达170余所。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超规模发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提升毕业就业率,让音乐表演专业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与研究。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面向社会依法创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对绝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学费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或全部来源,经费来源的单一性,使得充足的生源成为民办高校生存的基础。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必然生源增多,专业的特殊性使得该专业学费比其他专业高出许多,因此学校创办者是很愿意扩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的,富足的学费收入使得办学经费充足,为良性办学提供了保障。
音乐表演专业这种超规模的数量发展,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与就业需求极不匹配,成为导致就业率低下的原因。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差,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作为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在音乐表演专业这低就业率里分得一杯羹的人就更少了。民办高校如何在这专业建设超规模发展的机遇上,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走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二、实践与特色:完善课程设置的开发
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办学者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他们对学校所开设专业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民办高校自产生起就深受公办院校的办学模式所影响,专业的开设与课程的设置更多的都是“效仿”公办院校。所以,更多的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照搬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音乐表演或者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的教学活动,课程结构缺乏特点,学校办学没有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没有特点,社会竞争力弱,直接影响就业率。
目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1、通识教育课程:即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政治、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2、音乐基础课: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史、合唱与指挥、和声、复调、曲式、音乐赏析。3、专业方向课程:一对一主课。声乐、钢琴、器乐。通识课程的教学一般由学校(院)的基础教学部或者学科相对应的院系安排组织教学活动,音乐基础与专业课程,由理论、声乐、钢琴或者器乐教研室组织教学。此外,还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指学生必须在某一学科门类的领域或一组课程中选修;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课程。
从上述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各司其职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对学生单一课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可整合学生所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力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很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模式,提升不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当毕业生走入社会,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具备竞争力,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使用。
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盲目跟从公办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不明智的。因为:第一,办学经费投入方式不一样,一个是自筹,一个是国家资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不一样,民办高校师资建设不稳定、结构建设不均匀,民办高校教师初、中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少。第三、生源质量的差异性,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都无法与公办院校学生相比。如此具有差异的办学条件与环境,如果课程设置盲目“效仿”与实施,既体现不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也使得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
因此,立足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吸取公办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精华,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创办自己的特色,综合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梳理与定位:认清专业的双重属性
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与办学者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科双重属性的不准确认识有着一定的关系。梳理好音乐表演专业“学科”和“职业”的双重属性,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特色与方向的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规划与设定,从而提升就业率。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属性,它既可以定位于音乐学科(音乐学)的学科属性,也可以定位于表演学科(表演学)的学科属性。如果把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属性定位于音乐学方向,那么课程设置与实施则偏向音乐学科课程。反之,课程设置则偏向表演艺术课程。以声乐表演为例(除去歌剧表演),声乐表演更多的是以声音为载体展现出来,突出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对于声乐演唱表演过程中,肢体与脸部表情的表演则没那么重要。这说明,声乐表演的学科属性肯定首先倾向于音乐学科的属性,其此才是表演学科的属性。
音乐表演专业的职业属性则是指出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领域问题。一般而言,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演艺人才,毕业后应该是走入演艺道路。但对于歌舞剧院招聘人才的标准,是公办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都难以达到的水平,更别提我们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了,专业水平距离用人单位的标准更远。
但纵观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学科属性来看,课程的开设更多是与音乐学科课程相关,涉及表演专业的课程只有为数不多的形体课、表演基础课。像舞台表演课程、舞蹈课、表演理论、戏剧小品等体现表演学科属性的课程涉及到的很少,有的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连歌剧课都没开设,这使得我们的学生以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可毕业后却无法从事歌剧与音乐剧的工作。从学科的职业属性来看,部分毕业生转投到教育领域里工作,然而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并没有涉及到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跟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学生要么自学、要么去报校外辅导班,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学知识学习的学生,在面对教育工作岗位竞争时,不具备竞争优势,在这一行业里就业率低是必然的。
四、发展与创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前面提到,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想走上演艺道路,成为专业的演唱、演奏的人员几率是很小的。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如何在这专业超规模发展的“高速路”上提高就业率,扩大就业途径,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行性较强的途径就是从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过去我们总是盲目的套用公办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对象个个都当作演艺人才来培养,但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使得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毕业时达不到演艺人才的人才标准,最终毕业就失业。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把演艺人才式的培养模式,调整为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找到立足之地。
过去演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舞台表演,以舞台表演作为职业目标,培养从事专业音乐表演的歌唱家,演奏家和指挥家,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必然以音乐表演的演唱或者演奏的技能技巧为主,这种演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只适合于专业的九大音乐学院,对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设定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性质,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变“演艺专业人才”为“社会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正真“一专多能”的,可被社会广泛接纳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提升社会竞争力。
五、结语
要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办出特色专业,既要控制好专业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改善课程设置,也得认清音乐表演专业的属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内容的核心都立足在如何对课程设置的改善方面,只有把完善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实干型的属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师范内课程,增强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行业的竞争力。如:教育学、心里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2、增加艺术实践型、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或课程,以便毕业生能从事更广泛的文化工作。如:文艺节目排练、各个层次的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与管理。3、增加专业性特色课程,如:歌剧课、舞台表演课等。以便“一专”技能更加精益求精;4、适当的压缩史论课程的课时比例,如:音乐史、音乐赏析等课程。以便毕业生能以更精湛的技艺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工作。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走上特色道路、提升就业率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