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小班数学活动的超链接
2018-01-25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三幼儿园
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三幼儿园 邵 谦
对处于具象思维的小班幼儿来说,利用数学绘本在小班开展教学活动,将“绘本”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进行超链接,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活动,更能吸引小班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核心经验,让幼儿用简单科学的方式走进数学、爱上数学。
一、依据小班数学活动的内容及目标选择适合的绘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小班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
小班幼儿处在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对数和数量有一定的前期经验,但是还不能手口一致的按物点数;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但是不能用数学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选择了绘本《123数兔子》——故事开始时请幼儿帮兔妈妈数一数有几只兔宝宝,引导幼儿依次进行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给“兔宝宝喂食”“选衣服”这种直观具体的操作方式更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数与量的对应、匹配、按数取物、按物点数等核心经验贯穿其中,整个过程幼儿都非常专注,踊跃要求帮兔妈妈找兔宝宝.
绘本《多咪,多咪,你在哪儿?》中,幼儿很快就被可爱的小猫们吸引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就会听见幼儿自发地说:
“多咪,多咪,你在哪儿?”
“那只最小的就是多咪!”
对于“大”与“小”的经验就自发产生了——教师随之帮助总结:“对了,这是大猫,这是小猫!”借助绘本阅读的数学活动过程弱化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带给幼儿快乐的学习体验,同时,绘本呈现的故事情境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得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
二、用小班数学核心经验构建绘本与数学活动的链接
㈠以绘本为链接进行的区域活动
把《好饿的小蛇》《三顶帽子几个人》《首先有一个苹果》等蕴含数学元素的绘本投放在数学区中,孩子根据小蛇的帽子形状来给小蛇找相应形状的食物,形状不相符就进入不了“食物王国”的大门——用一一对应地方法找到相同形状的食物,在绘本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探究、验证,整个操作因为绘本变得生动有趣。
绘本《挠挠大怪物》里,大怪物身体是由不同的几何图形拼成的,当大怪物身体上的图形不见了之后会重新组合成其他的图形。教师提供用彩色卡纸做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带领幼儿玩拼图,认识图形。在拼图中有幼儿发现:“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是正方形!”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经验获取;接着进一步鼓励幼儿操作:“你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拼出什么来?”幼儿的经验在一次次的操作中重组、整合和提升。
㈡以绘本为链接进行的生活活动
绘本中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生活,是将生活中的事情丰富化。如借助绘本《小一步》爬楼梯的内容引导幼儿在上楼梯和下楼梯时注意数字从”1”到“10”和从“10”到“1”的的变化,把集体活动中的内容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和拓展;搭建游戏则迁移《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中对三角形、圆形图形经验进行分类和建构拼搭;用分类的经验整理收纳玩具——汽车和交通工具放在一起,毛绒玩具放在一起;小值日生为小朋友分水果、玩匹配游戏等。当数学经验再次还原到幼儿的生活中,通过绘本的介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㈢以绘本为链接进行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在小班数学核心经验中,如集合、比较、计数、守恒和空间方位等每一个核心经验的关键经验都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发展的基础之上。
如数学《1和许多》活动后,依次进行《123数兔子》和《首先有个苹果》;教师根据核心经验挖掘数学绘本中蕴涵的数学资源,设计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设疑:“首先有个苹果,然后呢?”采用看画面局部的方法进行猜测:“接下来是谁呢?”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随着画面揭秘,幼儿发现数量在逐步增多。随着幼儿对物品数量的描述,量词的运用随之产生了。在绘本的提示下,给幼儿一个感受描述性语言的环境,随着这种语言环境出现的频次,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顺应环境,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绘本《让谁先吃好呢?》中蕴含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的比较,在小班15~20分钟的集体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所以,结合目标只确定一个关键经验——比较大小,有效针对这一关键经验选择绘本画面,最后保留绘本4~5幅单页,画面简洁、主题鲜明,既保留主要数学元素画面,又保证绘本故事的完整性。再以此进行长短、高矮比较后,迁移经验在日常操作活动中进行按大小、长短、高矮的分类和排序。
㈣以绘本为链接进行的数学活动和其他领域的整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整体观,把整合的教育观融入数学教育中,将数学融入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中,打破教学中的分科界线,避免数学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的单一,建立数学活动与各领域的相互联系。”我们尝试以幼儿喜欢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为月主题,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行月主题活动建构,让数学活动与幼儿语言发展、科学探究、艺术感受及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我们选取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绘本内容,让幼儿通过观察、点数说出星期一毛毛虫吃了1个果子;星期二毛毛虫吃了2个果子——这种情境性的点数,激发幼儿进行简单地推理,幼儿讲完星期二以后,不用看画面就说出了“星期三”以及后面的时间节点;固定的句式,鲜明的画面提示让幼儿很快掌握了“星期×吃了×个果子”的句式,教师利用小图标帮助幼儿记录讲述梳理5天的过程,在“讲述”和“记录”两条线索帮助下,让幼儿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幼儿说出“吃的越来越多”的发现,表现了幼儿对于5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时间描述中,进行了1~5的顺数。接下来的活动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1~10的点数,并通过毛毛虫身体图片的比较,发现了毛毛虫身体“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粗到细”的过程。直观形象式的思维方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从小班数学的核心经验来看有些超出范围,但是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幼儿易于理解接受,学习轻松愉快,培养幼儿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在科学性的数学活动中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不是跟随教师寻求一个答案,是在毛毛虫身体变化的过程中围绕“毛毛虫的身体会变成什么?为什么?”进行猜测讨论,并将幼儿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毛毛虫身体又圆又大时,一位幼儿猜测是“气球”,这一创造性回答引发了幼儿“大球”“大管子”等猜测,在猜测中不难看出,幼儿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生活中“又大又圆的物品图形”的认知基础上。最后出示最后一张“变成蝴蝶的图片时”,猜想和实事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碰撞,从而幼儿表现的更为惊喜和惊奇。数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整合让幼儿在探究语言、符号的多种表征中感知和理解数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绘本和数学活动的有效链接,绘本题材的选择和运用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需要我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再反思,实现通过绘本对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学习能力的促进——有效利用绘本,结合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