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巧思 略有瑕疵
——2018年高考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赏析
2018-01-25陕西
陕西
2018年高考尘埃落定,但对试题的议论却方兴未艾。网上看到有许多教师对今年文综Ⅱ卷的政治试题颇有微词,认为超纲超教材太多,“今后课都没法上了”。很多试题超纲超教材是事实,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也是事实,但笔者认为这并无不妥之处,恰恰是服务选才,突出能力与学科素养考查所必需。就此而言,文综Ⅱ卷的《经济生活》命题优点特别突出,具体表现说明如下:
一、创新命题形式,提升试题难度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服务选才,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这不仅关系到入学新生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提升高考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但近年来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是高分考生数量不断创下新纪录,另一方面是考生成绩越来越集中,取决于考生进入哪个级别的高校,更多是碰运气的志愿填报。这种现象反映了升学考试简单化、模式化的趋势,大部分考生都能通过死记硬背拼命刷题取得较高的分数——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下降。纵观今年的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命题组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状况,力求通过创新命题形式提升试题难度和区分度。
典型表现是第12、13两题。两题都将备选项由传统的4个变为6个。第12题一改往年冗长复杂的坐标图,以简单明晰的两个坐标图设计命题,改变了以往更多地依靠数学能力,而不是依靠政治学科素养解答坐标图的现象。但4个备选项变为6个,其中⑤、⑥两项还属于有可能存在但非必然存在的关系,增加了思维难度。13题不仅是增加了2个备选项,还要求对应选项以影响路径排列顺序,思维的复杂性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很自然就提升了优差生的区分度。
第14题以三年的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应列为表格,就表格内容命题,第38题将近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并列为柱状坐标图并就两者关系命题,这都是近年来全国卷少见的形式。这种形式要求考生对两个不同内容的关系进行比较,并以此分析研究试题,相应也提升了思维难度,增强了区分度。
二、试题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有效检测考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最关键的是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检测。学科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能力;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这两者的共同要求就是独立思考与广泛涉猎。但长期以来,普遍坚持的“以本为本”原则导致高考试题必须与教材内容一致,其结果导致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死抠课本,学生的广泛涉猎被视为“不务正业”。今年高考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显然释放出了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强烈信号。
如第14题,该题以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两个相关概念设计表格命题,但现行教材中,没有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任何论述,没有货币供应量为什么会超过市场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的内容,没有发行国债会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论述,没有发行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没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说明,但试题偏偏针对这些没有的内容进行命题,并且也必须依靠这些没有的内容才能理解试题并做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道试题是典型的超教材试题。这就导致此命题思维难度相当高,考生即使把教材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没有教材外广泛的相关知识的涉猎,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解答这样的试题。
又如第38题,该题设问(2)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但“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是教材没有的内容。教材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其中虽然包括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容,但并未涉及企业;有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的论述,但也未涉及企业发展和财政收入关系问题。所以严格地讲,这个设问也是超教材的。但如果考生学习时,对上述三个知识点延伸了解,做出正确答案应该不是问题。
这两道试题强烈地启示我们,备考复习除绝对不应拘泥于教材,除应该将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的联系厘清外,更应该在教材知识基础上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有关内容,深化和扩张知识。
三、试题注意增强综合性,有效检测考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心而论,过去的十几年高考命题不是没有注意到综合性,而是综合性相对比较差,以选择题为例,一道试题四个选项可能涉及若干个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都是自成一个独立选项,整个试题很像一盘不同知识的“大杂烩”,考生解答试题时需要由一个知识点迅速转换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跳跃性思维,极少需要将不同知识点综合起来才能正确解答试题的综合性思维。但今年的高考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显然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系统应用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这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性,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试题做出完满的解答。
虽然14题中必须把握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知识在现行教材中没有论述,但在教材第7页有“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明,第51页有“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央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说明,第68页有“财政赤字是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第84页的货币政策说明中有“通过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利率、信贷等”调控市场的内容。考生在学习备考中能将这些不同知识点深化扩张并融会贯通,就可以形成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新知识,解答试题应该就没有难度了。
虽然38题设问(2)中“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内容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但教材第36页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的表述,第66页讨论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其中包含有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容,第67页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论述。所以尽管设问(2)是超教材的。但如果考生学习时对上述三个知识点深究、扩张、融会贯通,按照企业增收——企业发展——市场繁荣——财政收入增长的思路,整理出完满的答案应该不是问题。
四、试题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素养
高考命题历来强调不能理论“空对空”,从教材出发命题,用教材知识答题,而是要注重实际应用性,考查考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素养。
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知识能力,高考中主要体现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试题依据命题材料设置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个“实际问题”就是命题依据源于现实的材料所设置的问题。就此而言,高考命题应注重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选择典型的富有时代感的时政问题,设置对所有考生都感到陌生但又能够理解的问题情境,让考生真正的依靠独立思维,自主研究整理答案。这样才能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素养,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实现高考的选拔性,相应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指导中学教师联系社会实际组织教学。
例如13题,截取美国宣布将进口钢铁关税大幅度提高至25%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命题。这道命题不仅材料新颖(发生于2018年3月9日),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国际贸易争端与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中常见的思维套路,将切口选在短期内上调关税对美国国内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上,从而使考生只能靠自己对材料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研判,达到考查考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14题以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的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设计试题,15题以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12大举措设计试题,38题以2013—2017年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2017—2018年的减轻企业税负设计命题。这些题与13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实现高考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当前实际,考查考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目标。
五、注重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增强高考命题的基础性
所谓学生必备知识并不简单的就是考纲规定的考试知识范围,而是指学生成长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研究生活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谓基础性,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高考正是通过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以此来观察今年的高考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应该说效果相当不错。
如第12题考查的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互补品、替代品相互影响问题,以曲线在坐标图中的移动考查考生的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以6个备选项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第13题考查考生对税收影响消费知识的把握程度,并以影响路径的方式考查考生整合知识,把握其因果顺序的基本能力;第14题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这个教材所没有的知识来考查考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的能力,以图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思维的能力。第15题通过不可逆转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知识,相应考查考生全面阐释和评价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38题设问⑴考查的财政与税收关系知识。与14题一样也以图表的形式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思维整合的基本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对以上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今年的高考文综Ⅱ卷《经济生活》试题是多年来命题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较好实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的试题。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命题考查的知识点过于集中,如13题考查税收对消费的调控作用,14题考查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38题设问⑴考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关系,设问⑵考查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一共5道试题中就有3道都集中在《经济生活》的第八课,这显然是不大合适的。
还有就是第14题答案值得商榷。试题表格反映的是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双高”,选择指向为“应对这种局面”可采取的措施。我们知道,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解决的基本思路就是压缩总需求和增加总供给两个方面,压缩总需求最主要的是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选项②④就属于这一方面的措施,符合选择指向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选项①是属于增加总供给方面的措施,因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生产积极性,促使企业扩大生产,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一方面缓解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所以该题排除选项①是不合适的。但瑕不掩瑜,这点瑕疵不能否定命题人的匠心巧思,相信以后的高考命题会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