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类:“心灵写作”与时事评论

2018-01-25叶方碧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事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叶方碧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浙江温州 325003)

文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都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通常的文类划分方式是“普通文章”(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及实用文章。对既定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分类,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亚文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所教的课文归于某个文类,希望通过学习这一篇文章,进而学会读这一类文章”[1]。

写作教学也与阅读教学一样日趋呈现这样的趋势,精细的亚文类写作开始盛行。

任文类如何变化,蕴藏在文中的思维依旧岿然不动。一篇作文由语言构成,而贯穿起一个个字词的是思维。如果说文字似珠子,那么思维就是串起文章的丝线。一篇作文就算语言再生动,结构再严谨,如果内涵肤浅,缺少思想的深度,也不会是一篇好作文。表达,终究是和思维挂钩的,而思维的提升,是基于对生活的思考、对语言灵活自如的运用与操作。

阅读,是借助语言文字丰富自己的心灵,而写作是帮助自己重新建构内在生命。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不积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很难用语言文字刻下属于自己的记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近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流行,也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大语文核心素养吻合。任务驱动型写作使高考作文从具有强烈应试化倾向的“小文人语篇”(王荣生语)、从写作体式单一的文学性散文,开始越来越多地和“心灵写作”或者时事评论接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对写作的要求中指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面对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因时空距离的缩短而带来的新事物所引发的道德问题、社会现象,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究竟应该怎么看?这些问题在中学写作中越来越引人关注。

在一批材料向“外”转的同时,另一批材料则向“内”转。它们贴近写作者的心灵,让写作者书写自己的心灵轨迹,释放自己的灵魂温度。外在世界纷繁复杂,内在的心灵世界亦是一个广远的天地。

论述文材料范围“外转”“内转”的厘定,为我们平时积累素材、开展写作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不仅要关注周围世界的发生状况,学会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做一个有心之人,而且要做自己心灵的“上帝”,时刻关注自身,促成心灵的成长、成熟。

两类文章——“灵魂在场”与时评写作,无不是在帮助学生迈向成熟,为迈进社会做准备。

一、“灵魂在场”与心灵写作

写作靠的是写作者在行文中贯穿始终的思维。表述是否恰切?语言能否直接而准确地抵达我们想要表现的深度?贯穿字词之间的是思维这根线,由思维这根线将整篇文章连缀成文。

而我们写就的语言文字对生活、生命究竟有什么用?

作家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写道:“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现在的我们或许可以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下某个片段作为生活的见证,但我们却没有办法记录我们精神成长的历程。

当今时代,心灵在外在拘束下,逐渐被遮蔽,我们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思考,“心灵在场”式作文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内心。比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这是一段哲理化的表述,浅显的语言背后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它需要学生平时对现实生活有深入的思考。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说的是在关注外在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叔本华说:“在这个世界上,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除此以外选择并不多。”我们究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们究竟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心。这样的作文题其实是帮助我们剖析内心。

心灵之书的范围非常广,做心灵的坚守者,做美好品质的捍卫者。语文,可以在人文上高蹈,给人以美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直指心灵式的文章,切忌凌空虚蹈。就素材而言,我们可以从课文找到建构文章的材料,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杨绛的《老王》,无不将最纯真的美好品质展示给人。在此类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语文的人文性也得以彰显。

二、现象分析与时评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要服务生活、服务社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辨性文章的写作在关注内心的同时也提倡关注外在世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绝对的便利,它在缩短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思维的惰性,人们越来越习惯在思维的惯性上简单地滑行,而不作深入的思考。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利,我们现在很难产生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感慨,也很难产生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波诡云谲般的想象。科技的便利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造成了遮蔽。而2016年浙江省的高考题给了我们这样的引导: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社会纷繁复杂,出现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去剖析背后的原因。作文试题的“时事评论化”应运而生。“时事评论”作为论述文的一种亚文体,在新闻媒体上运用广泛,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加之学生的感性经验不多,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2]而长期的“小文人抒情”写作导致了对写这类文章的能力的不足。要想在这类文章的写作上做到深刻,不可就事论事,宜从现象触及本质,看到现象发生背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事物既然存在了,就会有相应的合理根源。阐释的时候,应管中窥豹,给人新见解、新启发。当然,这离不开平日的思考与积累。

[1]王荣生,于龙.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点文章学知识[J].语文学习,2012(4):15.

[2]郑桂华.时评写作教学,不妨一试[J].中学语文教学,2016(6):29.

猜你喜欢

时事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