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诗以歌”对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启示
——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例

2018-01-25董燕娜

音乐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古典

■董燕娜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210023)

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大型传统文化节目迅速“霸占”了节日的荧幕,获得不少好评,比如“豆瓣网”网友对其评分高达9.4分。如今,该节目的第一季已于4月21日收官,但节目掀起的文化浪潮并未完全退去。一档诗词类传统文化节目能获得如此关注,中央电视台在节目策划方面的成功实属不易,但也绝非偶然。早在2013年,央视就推出过一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独特的竞赛形式进行了多场紧张而精彩的晋级赛,一经播出就收到了很热烈的反响,掀起了一股“全民听写汉字”的热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2013年一直做到2015年,三季节目向世人尽展汉字之美,强化了大众对汉字文化进行传承的意识。接着,央视又陆续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栏目,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传播的种类与范围,由此奠定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现象级节目”的基础。我们说,《经典咏流传》的成功,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念、模式及内容的结果。

一、节目概况及其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构思

《经典咏流传》开始是以日播带状形式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即连续每日在固定时间播出)的。从2018年农历大年初一开播,连播三天;自3月3日起改为每周六播出。该节目每集长度约90分钟,主要内容是将部分经典古诗词和近代诗词配以多种类型的音乐,由传唱人演唱完毕后,再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鉴赏团评诗、论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节目的第一季共鉴赏了近60首经典诗词,传唱人队伍除专业歌手以外,还有支教教师、学术工作者、青年演艺明星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当然,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主要传播题材,通过电视媒介向观众重新解读赏析,已不是电视从业人员的初次尝试。但是,《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诗词和音乐有机结合,彰显了节目组的创新。同时,这也体现了节目组对诗词文化的历史本源的一种回归。

“诗歌”二字本来就是“诗”和“歌”的结合体。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之初,几乎都是和当时的音乐相结合的:相传周朝在各地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都会摇着木铎①唐贾公彦解释《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时说:“铎,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深入民间,探访百姓并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然后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风”部分的内容据说大多来源于此。后来历代,诗歌与音乐也联系密切,比如吟咏《诗经》配雅乐,吟怀《楚辞》配楚乐,吟唱汉魏六朝乐府所配以清乐为主,吟诵唐诗宋词所配则以燕乐为主。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古人以乐从诗,今人以诗从乐”。历代文人墨客追求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是否成功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出于客观原因,大量的乐谱失传使得这些本可咏诵的经典由“耳的诗”变成了“目的诗”。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载《饮冰室合集·文集》卷45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经典咏流传》将这种古老的传统用在了今天的文化传承上,将古代汉语嫁接到现今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激活”了经典,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精品。

二、节目的几点启迪

《经典咏流传》给电视节目业界和相关研究者的启迪无疑可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至少有三个视角比较重要。

(一)对大众音乐传播技巧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曾提出大众传播的模式,即只有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信号拥有共通的经验范围,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用词精炼含蓄、意境深奥,大都情感内涵丰富、道德及政治寓意深刻,并且具有审美和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难免“曲高和寡”,对普遍受当代“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影响,阅读品味及兴趣大大退化的年轻人来说,完全理解和掌握实属不易,更遑论传承发展了。而《经典咏流传》节目巧妙应用了大众音乐传播的几个技巧,对我们文化建设中的这一环节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是将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利用流行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单却朗朗上口的特点,贴近当代大部分受众的审美观念;在演唱的同时,也可激发大众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强其识记和背诵的能力,以易于传承。比如《经典咏流传》第三期中,少年歌手王俊凯仅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里那五个音级,就把明朝钱福创作的励志经典诗歌《明日歌》唱了出来。其旋律相当入耳,主持人笑称“听一遍就会唱”。这样的演绎,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哼唱的同时就得到了教育。

二是用现代的流行音乐伴奏乐器为古典诗歌配乐,将更多的流行音乐元素与之融合,适当顺应目前音乐市场的需要以及传媒文化的多元融合趋势。比如《经典咏流传》第二期中,歌手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就结合了流行、Hip-pop和Rap说唱的形式,配器以电吉他、爵士鼓、Bass为主。简单的旋律契合了三字经顺口、易记的特点,丰富的配器和富有动感的节奏则赋予这个儒家启蒙经典文本以新的时代意义。

三是将多种音乐资源整合创新,兼顾其他音乐流派的互利共存,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让其相互借鉴和碰撞,呈现出缤纷的繁荣局面。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中国古典诗词除了借助流行歌曲演绎之外,还有多种表达方式:台湾地区民谣“歌王”胡德夫根据古谣改编的、接近原生态演唱的《来甦·秋思》;在八百年前制造的古琴的伴奏下演唱的《别君叹》;与摇滚元素融合度很高的《将进酒》、《醉长安》;童声合唱团表演的《送别》、《新学堂歌》;还有由二胡带领各种欧洲古老乐器共同演绎的新世纪音乐《登鹳雀楼》等。这些表演让音乐赋予文字更充沛的情绪,也再次证明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对传统文化审美的当代意义的发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审美可以说无所不在,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面是描绘边关荒芜戈壁的雄浑苍凉之境,实则是阐发作者饱含家国情怀的远大抱负。虽然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古诗词中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却常常能跨越时空,并被赋予新时代的情感主题,引起当今人们的共鸣。比如袁枚的《苔》这首被称为“孤独了300年”的诗作,经由乡村教师梁俊和他那些来自贵州山区的学生们的动情演绎后“一夜爆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带给大家无尽感动的不仅是这首小诗,更是它背后的人生哲理: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也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这首诗不光像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更像是在鼓励众多平凡的人们活出自我的价值。

谭维维和京剧少年王泓翔分别演唱的《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诗作。“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表达了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习总书记也曾引用此句,赞美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自信。

除此之外,荧屏伉俪罗家英夫妇演唱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以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向大众展现了正确的爱情观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游泳世界冠军孙杨演绎的《亭亭山上松》选自魏晋刘桢的《赠从弟》,借松树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比喻运动健儿不畏艰难、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作为。该节目通过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了这些诗词在新时代的含义,又通过讲述传唱者的故事,向大众树立更值得提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该节目的“鉴赏团”成员康震教授所说的,“这些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①《和诗以歌,或许是传承经典最合适的方式》,载“网易新闻”,截至2018年2月25日。http://news.163.com/18/0226/19/DBJI87MJ00014JB6.html

(三)电视传播模式的创新

这又可以具体分为两个层面来谈。一是拒绝媚俗,即大众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创新。拉斯韦尔在1948年归纳的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中,第三个就是文化传递功能,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还承担着将文化从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的职责,从而使社会成员能够遵循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继承社会的文化遗产。②[美]哈罗德·拉斯韦尔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1959年,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又在此基础上为大众传播补充了娱乐功能。在其后大众传播的发展中,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娱乐功能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娱乐功能可以为大众缓解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为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积极的帮助,但其消极影响也非常明显:那些只为博人一笑的娱乐节目,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把大众的审美品位和修养压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耗尽了他们的空闲时间,阻碍了他们追求高尚文化的道路。所以,如果过度强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以娱乐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忽视了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和对社会道德加以教化这两方面的重要功能,就会加剧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文化传统的淡离。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选择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主要传播内容,与流行音乐、新世纪音乐等多种时尚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为古老的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所以,该节目有着丰富的知识性、文化性,又不乏娱乐性、故事性,自然不乏吸引力。它打破了人们那种学习古典诗词要采用枯燥的说教和背诵方法的刻板印象,让观众更容易提起兴趣接受这些信息,甚至愿意通过节目中爱上古典诗词,节目结束后也主动关注和学习古典诗词。这是大众传媒娱乐功能发挥的创新,也是它文化传承功能发挥的创新,更是它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的正面体现。

二是整合传播渠道,即媒介融合技术的创新。《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同于以往的诗词节目或音乐节目竞演:“轻赛制,重传播”的思路让观众的视线更完全地集中到了古典诗词本身。在传播的形式上,节目也是动足脑筋,力求将传播范围和影响最大化,追求“全民参与”的效果。美国传播学家凯瑞曾将传播的意义分为“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两个彼此对立的类别。他所推崇的“传播的仪式观”实际上是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传播目的的“共享性”——他认为“互动”和“共享”就是仪式观下的传播活动的意义。③[美]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页。笔者认为,这与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由传播本位变为受众本位的观念不谋而合。除了荧幕上的节目呈现之外,《经典咏流传》节目组还为每首歌曲量身定制了四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只要用手机对准荧幕下方每首歌曲的二维码“摇一摇”进行实时分享,就能立刻获得为每首诗歌定制的新媒体产品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和音频等。这种从“大屏”直抵“小屏”的强互动模式使得曲目的交互强度大大增加,观众既是受众,又充当了传播主体,使得内容能够传播得更广,更容易引发网络话题,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④《〈经典咏流传〉为何霸屏?》,原载《广州日报》,转引自“光明网”,截至2018年3月7日。http://guancha.gmw.cn/2018-02/27/content_27825773.htm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的电视节目,契合新时代党对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我们期盼未来会有更多如《经典咏流传》一样优秀的节目涌现。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古典
经典“咏”流传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怎样读古典诗词?
《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