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2018-01-25刘思灼
刘思灼
(1.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2.榆林市第十六小学,陕西 榆林 719000)
一、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二十世纪,美国提出的近代教育观念中,提倡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的提出,彻底解放了学习的被动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到了首位,通过兴趣爱好去鞭策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们知道,音乐的四元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和和声,其中节奏处在音乐构成的首个要素之中,可见其重要性。而在音乐教育中,奥尔夫也提出:“儿童的音乐教育首先就要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很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二、听力节奏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无时不刻不在强调“听”过程,因此,音乐的审美关键在于听觉的审美。音乐所带给人欢乐或悲伤,幸福或痛苦的情绪,它所营造的安静或热闹、优雅或孤单的气氛都与听觉有着必然联系,而听觉又与节奏密不可分。那么,在听力节奏训练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呢?经过研究与分析,主要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对听力节奏训练进行强化练习。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即是教学主体,也是受教主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身心发育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音乐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就要进行听力节奏训练,为确保听力节奏训练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就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巧妙的展开教学,将听力节奏训练的实用性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高高在上的专业训练一旦变得和自身以及自身的环境息息相关时,便会因为变得贴合实际而充满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三、语言节奏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在音乐节奏中,节奏除了声音的节拍外,语言也是构成节奏的主要结构之一。在人类文明中,语言是最早具有节奏感的一门人类学科,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词藻、变幻的节奏都是构成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语言环境中,较音乐教育而言,语言理解起来更为通俗易懂、运用更为灵活自在,学习更为得心应手。在培养音乐节奏感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一脉相承,从语言节奏的角度出发去掌握音乐节奏,是一个相对容易的切入点,那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共性
音乐节奏,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歌唱时音的长短和强弱关系的规律性变化组合;语言节奏,强调的则是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变化。不同的音乐和不同的语言都存在不同的节奏,但二者的节奏又极其相似,掌握好语言节奏的特点,有助于音乐节奏的学习。
研究中发现,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都存在快慢音、轻重音交替存在、相互形成强烈对比的特点。在音乐节奏中,我们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长短和强弱来区分不同的音乐种类。2/4拍表现的是强-弱的节拍节奏,3/4拍表现的则是强-弱-弱的节拍节奏,不同的拍子,因节拍的轻重相间而体现出不同的节奏特征。
(二)依据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的共性,加强语言节奏的训练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入手,在培养节奏的过程中,他强调音乐教育要结合语言节奏来作为节奏教学的出发点,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相互呼应,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的掌握其内涵。
用语言节奏来带动歌词进行歌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刚刚学会唱歌的三岁幼儿,他们的语言能力已经比较发达了,但在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却还比较欠缺。这时候,如果用语言节奏引导他们往音乐节奏上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时期的幼儿歌曲里,其音乐节奏多是以四分、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比较简单的节奏。这些节奏与歌词朗诵的节奏极其相似,幼儿在唱歌时,先将歌词语言读的琅琅上口,再配合音乐节奏,便可解决幼儿时期孩子歌唱时难以把握音准的难题了。
可见,加强语言节奏的训练,也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加强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统一训练
音乐和语言都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进行传播的,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都与声音的强弱、轻重、长短息息相关。在中国的古诗词里,讲究语言要有工整美、抑扬美和回环美,但所有语言形式的美最终都是要使语言能够达到音乐美的境界。从这方面来说,语言和音乐之间即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又因结构和形式的不同而各有所长。
[1]维多克·夜里山大菲尔兹.嗓音遗训[M].2005.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1996.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